大马的教育有几个耐人深思的悖论,一个是对教育的投入额高,可成绩却不成正比。如大马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高达5.8%,比一些先进国还高,如日本与韩国为3.8%与4.8%。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越南、菲律宾,也个别只有3.8%、5.3%与2.7%。可吊诡的是,尽管在国内考试中,得到多个A的学生多得是,然而,在国际比较中,却多次落后在垫底的组别,如在最近的PISA成绩,在65国中,排名第52;比越南、泰国、菲律宾都不如!
可以看得出,这是个不重视成本与效益的浪费大国。在经济面更是如此。其二,大马虽是联邦体制国,可教育权却过度集中于中央,更糟糕的是,这个中央还持有不惜代价,也要实现把国民学校列为首选的最终目的,其三是,教育被过度政治化为巩固政权的工具,也常为了不知所谓的国民团结,而硬要搞什么一个国家、一种语文的反潮流政策──尽管联合国已多次表明,母语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也因为具有这种不顾教育成果的政治目的,不惜蓄意透过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图使母语教育淡出历史舞台。这种做法,恰恰是在反国民团结。众皆知,社会的秩序,公民的团结,是建立在公平与平等的基础上的;只要出现公然的不公不平,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是所谓的不平则鸣,不患寡而患不公。可中央政权却公然长期搞偏心政策,使本可减少负面情绪,增进正面感情的教育,成了制造不和的工具。
显见不把教育去政治化,让教育回归教育,不但有碍国民团结,也损及教育素质。进而言之,在这全球化时代,教育不仅要去政治化,也要去中央化及让尝试;选择与实验(Choice and Experiments)成为可能。说到去中央化,本来联邦制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多元中的统一,也就是政治一体,文化多元,把政治认同与文化,语文认同区别,而不是强制性一元化、单元化。至于多元选择与实验也是这20多年来的潮流。许多国家,都为了实现卓越教育,而做多方面的尝试,可我国却无法改变观念,思路不改,自也难有出路。
在英美,教改的一个方式是,让公立学校多元化,也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选择与参与,以激发学习热情。如美国便有公办、民营的磁性学校(Magnet School),据知,在2011年,已个别有2000与5000多间。所谓公办民营就是,虽得到联邦的经费支助,可却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力,如课程、教学法、教师任用。
教育应以学生为重
同理,英国也有类似的基金会型与信托型(Foundation School ∕Trust School)学校。目的则是让家长与学生有更多择校权与择学权,而非铁板一块的标准化、一统化。约言之,教育的重点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便尽其所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毕竟,人具有多重智能,不同人在不同方面有其特长。这种官办、民营,也符合有教无类的理想,更可使中下层也可如中上层一样,有机会让他们的子女进入负担得起的特色教育。
尤有进者,在荷兰,竟然有70%的学生,是在公立化的私立学校中上学!所谓公立化的私学,是指用公家的资源去资助非营利性的私校。毕竟,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尊重人权的国家不会因为家长把子女送入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学校,便让他们自生自灭,而是从人权及人尽其才的角度来支援它,使它与公立学校自由竞争,也让国家更为多元,有活力。这才是一视同仁,机会均等。
只是,在人权排名也垫底的大马(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竟然排名187名!)不但让非营利学校自生自灭,还百般阻碍他们的发展,以便实现不知所谓的、虚伪的国民团结。大马其实是个在很多方面,皆言行不一致的虚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