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马来社会的学人通常认为,在20世纪之前,马来社会的本质变化不大,即便常有改朝换代的浩乱循环,可基本上依然是个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体制(Keraja-an)。
这个王朝体制著重的是,下级对上级的顺服,特别是对君主的绝对的效忠──即便君主不仁不义。虽然19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位文学界的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其祖父为叶门人,祖母为淡米尔人),狠批马来传统社会的不足之处,可却是荒野中的呼声,唤不起改革马来社会的广泛回应。
穆斯林为主改革派
在20世纪初期,虽也曾出现一批以外地穆斯林为主的改革派(一般称为少壮派——Kaum Muda),可由于受到既得权益的当权者与老派的宗教师(Kaum Tua)的抵制,终也未能引发重大的改革动力。惟其势力则一直潜伏在马来社会中,以便伺机而动,而其主体,自也渐被本地穆斯林所取代。
左倾民族主义
进入1920年代后期,一般深受印尼民族主义影响的本地马来知识份子,其中不少是民族主义为主,阶级为辅的左倾民族主义,则不断萌芽壮大,甚至形成组织,力图推翻英殖民政权,进而与印尼合为一国。
这股势力虽曾被英人镇压,却在日据时期与日人合作,在二次战后,再度重新组合起来,还在1945年组成了马来国民党(PKMM),及其他组织。
就马来国民党来说,它比较注重人民主权、共同的国民与公民身份、耕者有其田、马来母语教育、扶助马来人等,而不是强调君权与盲目的忠君思想。这可以说是个力图把马来社会从封建转型为民主的一股力量。
只是,任何运动的成功,均取决于势、理、情三方面的合力;由于受到英人打压,及在1946年崛起的保守型右翼民族主义(以巫统为代表)的挑战,这股左翼力量最终敌不过英人及民族主义为主,宗教为辅的巫统。虽然,这三股势力均各有侧重点,基本上依然是民族主义取向的。
就左翼与右翼民族主义而言,巫统的民族主义实为族群本位的排他型族群主义(Ethno-Nationalism),而左翼则因受到印尼国族观念(Bangsa Indonesia)的影响,而较具跨族群性。可以说,左翼的Bangsa Melayu观,类似印尼的Bangsa Indonesia的国族观,而巫统则否。在印尼,这种国族观的感召力,还成功地推翻了苏门答腊东部的多个马来王朝体(Ke-rajaan),终而成了共和国。
反观巫统的Bangsa Melayu,不但排斥他族,也延续了形式上的王朝。其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突出马来人的主人翁地位,及用之来团结马来人。只是,这个马来王权已非实权的王权,而是立宪君主制,也就是,王权的行使是受制于宪法规定。
伊斯兰改革运动
进入1970年代,由于受到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马来社会那时也兴起了新一轮的伊斯兰改革运动,力图净化马来社会中不纯的非伊斯兰因素。最后,终而引发了伊斯兰化竞赛的现象。连伊党也兴起了偏重伊斯兰主义,而非族群主义的思潮。在1996,当时的主席法兹诺,还在全国大会中,提出了伊斯兰主权(Ketuanan Islam)的主张。
在1998年底,由于巫统的再次大分裂,马来社会更出现了烈火莫熄(Reformasi)改革运动,终而发展出主张人民主权(Ketuanan Rakyat)与社会公正的新理念。依我看,可以说,这是种进步主义运动,它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民粹化竞赛,可总的来说,是股可能带动大马向前,向上发展的新兴力量。它能否壮大到足以压倒排他性的马来人主权(实为一种被少数权贵用以掩盖阶级不公的手段)主张,则势、理、情三方面的合力。当年马来国民党提出的人民主权,共同的公民身份,社会公正的理念等会否形成主流思潮,则有待各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