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家施来辛格Schlesinger在其《美国历史的周期》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一书中(1986版),便试图用保守对改革,资本主义对民主的周期性循环,来解读美国。这个视角对诠释何以美国会务实主义与意识形态狂热;大方与小气;反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自鸣正义与常搞权谋之术;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并存的困惑,确有一定的帮助。
这种解读视角给人的印象是,不论是保守或革新,当它走到极端后,必会引发反弹,就如中国人所说的物极必反,过犹如不及。纵观二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也可大体上看到这个钟摆现象,即从左到右,又再从右到左的周期性循环。当然,这只是种大而化之的概括,并不一定完全经得起细致的解剖。
在当代政党分类Party System Classification中,最常用的是一党制、两党制、两个半党制、多党制;其中多党制又可分为有限、极端、微型多党制等。所谓两线制或三线制,则是多党制的一种变型,它也可能是多党中的一党优势制或一党霸权制,如“308政治海啸”前的马来西亚,多被视为一党优势或一党独大制,皆是多党制的一种形态。
另一种较少见的分类是,独霸与轮替型,或意识形态与实用型。这二大类又可结合为:独霸─意识形态型,如战前的德国纳粹党;独霸——实用型,如1955-1994时的日本自民党或1957-2008时的大巫统;轮替——实用型,如美国的共和党与民主党,其中,共和党较偏向资本主义,而民主党较偏向民治(民主);轮替——意识形态型,如英国的工党对保守党。这种分类,亦不失为一种方便的分析框架。
就西北欧而言,大体上可以说,左右翼交替上台执政是个颇普遍的现象。反映在意识形态上的,便是社会民主党与保守党之间的政治力量的轮替。概括地说,从二次战后到1970年代前,社会民主党大体上占主导地位,而进入70年代后期及1980年代,保守主义(即右翼)政治力量上升,致使社会民主党转入劣势。其中,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以及1980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更掀起了全球性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浪潮,连大马也颇受其影响,如1983年马哈迪提出民营化概念,便与这思潮有关。当然,更根本的原因是,欧美各国与大马皆陷入财政困境,以至不得不思变,来个政策大转弯。
个人权利至上
在1989年苏东欧变天后,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力更是如日中天,以致欧美的社会民主党,也不得不调整其思想与政策,其中1990年代出现的“第三条道路”,便是社会民主党在新自由主义冲击下,不得不创新的政策转变,而这“第三条道路”,实吸纳了不少新自由主义的内容,如减税与去国有化。这个政策调整,也使欧美各社会民主先后取得执政权,如美国的克林顿,英国的布来尔,以及他们所提倡的折衷左右的中道。
给人的印象是,超越左右,超越福利国,是条可行的出路。此处被超越的左,是指很执著于国有化,国家控制,生产者福利,工人薪资的老左;而右,则指著重“先个人后社会”或“只有个人无所谓社会”的铁娘子的右,也就是很反对国家干预个人的老右派。(其代表人物为Hayek)。
可进入21世纪初期,右翼势力又大体回潮,美国与西北欧各国,皆出现不少右上左下的循环,如美国的布什,德国的默克尔(基督教民主党)等。这种左右周而复始的现象会否重演,就得拭目以待。而法国的向左转,恐怕最后还得向全球化妥协。
从总的大趋势看,由美国所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依然是目前较具影响力的思潮,这种在政治上偏向小政府与个人自由,在经济上著重自由市场、自由企业、产权保护、自由化、全球化的思潮,也是IMF、世贸WTO与世界银行等的指导思想。奥巴马即便是民主党人,也不易逆转这股个人先于集体,个人选择先于美德(善)的个人权利至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