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
整体而言,华教运动种种的抗争都以母语教育与维护大马华人社群利益的角度出发。期中,也曾跨越公民社会的范畴直接参与宪政体制,试图在政策与制度面取得突破与改变。综观董教总历年所发布的文献与领袖的言论也可清楚发现多元文化主义的论述。然而,在国族建构的想像里,华教运动常被国阵政府与单元教育的信仰者视为国家团结的绊脚石,并标签该运动是个种族主义、族群中心主义的运动。
究竟我国的华教运动究竟趋向何种主义?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自我的族群中心主义抑或开放的多元文化主义?这仍然众说纷纭,毫无共识。正当一些评论人宣称要为华教谋新出路,推动去族群中心的华教2.0的同时,本文将以林晃昇领导董教总时期(1973-1990)的文献及言论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华教运动的中心思维定位。
综观而言,林晃昇领导下的华教运动的确带有族群中心主义的思维。语言与文化乃族群的重要特质,以两者为运动基础的华教运动难免具有族群中心主义的成分。华教运动中提出的论述,如“华族应该接受母语(华文)教育”,“华族文化是华人的根”都显示出华教运动对华人特质的热衷与推崇。此外,族群中心主义也被华教运动用于华裔社群的内群动员与内群团结,其目的乃为了“对抗外敌”与“结集资源”两大策略;集结族群力量以捍卫华族权益,并且为自给自足的华文教育系统征召资源。
对抗外敌是以推动群内团结以对抗来自群外的压力,从而以群众的力量争取与保障群体的权益。华教在单元化教育的大洪流中,必须得到广大群众所授予的合法性,当族群面对外在压力会自然地倾向内部团结。教育政策“一种语言,一个源流”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好的危机论述来动员华裔社群,在同一幅旗帜下,群起反抗执政者的单元教育思维。
结集资源则是操控群体议题与鼓动群体意识,从而有效地集结群体内的资源。我国华教运动长年来因为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必须转向华社征求大量资源。1950年代,在经历华文中学改制事件之后,1973年发起的独中复兴运动从而保存了华文中学教育体系。然而,60间华文独立中学(独中)却也形成华社巨大的经济负担。
1999年全国60间独中的学生人数为54,152人与教师人数为2,543人。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开支之庞大可想而知。
批判单元,提倡多元须知一点,族群中心主义实自然存在于各族群的思维里,而且并非是绝对负面的。族群中心主义涵盖面相当广,大卫·力登(David Raden)将族群中心主义区分成不同层次,从自我崇拜并歧视他族文化的“古典族群中心主义”(Classical ethnocentrism)到偏爱自我且包容他族文化的“简单内群偏见”(Simple ingroup bias),而我国的华教运动则属于较为开放的后者。华教运动是在不贬低其他族群文化下单纯偏爱华族文化,亦知晓华族文化内的不完美,以及提倡对其他族群文化的包容。另外,华教运动从未否定或质疑马来文的国语地位。
在1975年华社《呈部长级教育检讨委员会备忘录》,第一章节既指出:“……我们(华族)兼爱其他族群的语文文化,我们学习巫文(马来文)、英文乃至其他文,我们采取兼收并容,取长补短的态度,从没为了发展自己的语文文化,不惜牺牲与打击其他语文文化。”此段落体现了华教运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并没自我感觉良好,而全盘排斥其他族群的文化。
林晃昇在任董总主席时的讲辞中虽有提及华族应该学习华文与华人文化,但却不能等同于是贬低与拒绝其他族群文化。讲辞中并没认为华族拥有与众不同的生物特质,华人的血也并非高人一等,反而不断鞭策政府所实施的族群偏差政策,强调在面对各族群文化差异时应须秉持尊重、了解、包容的心态。这些都以种族主义的理论相去甚远,充分证明华教运动,至少林晃昇时期的华教运动的主流思维并非种族主义。
综观华教的几份备忘录,不难发觉林晃昇领导的董教总引入了大量国际组织的论述与文件,对于政府的单元主义进行全面驳斥。林晃昇的文告、讲词和备忘录是以母语教育权利与多元文化主义思维提出要求。备忘录中一再强调各族群平等的语文与文化权利,并结合人权和少数族群权利的论述,再以联合国文献及国际趋势加以佐证,从而强化华文教育运动中的多元文化主义论述,借此试图证明将华教运动并非族群至上的种族主义,而是具尊重、了解与包容其他族群差异的社会运动。
文化没贵贱之分,更不会因“土著”与“非土著”区分而拥有不同文化权利。同时,华族文化并非完美无瑕,必须以其他文化交流,兼收并容,取长补短,决不能为了发扬本族文化而打压他族文化。这是为了保障社会中的多元性,并深信文化特征的共存将为国家带来文化财富。
无论是文告、讲词或是备忘录,华教运动都不断重申我国社会的多元性,并强调单元或极端的族群中心主义绝非团结国家的良方,反而是激化族群冲突的毒药。只有在保障各族群平等权益下,多元族群国家才能真正的团结。
华教运动是否是种族主义的运动?依据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文献与其个人言论中所倡导多元与平等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对于种族主义的强烈批判与极度厌恶,由此证明华教乃种族主义仅仅是政治的操弄,并非事实存在。
结语
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属于“抵抗单元,积极建设”的阶段。当面对国阵政府单元主义政策的同时,也得自给自足地发展华文教育体系。因此,当华教运动引入多元文化主义对抗单元主义的压迫,并依照多元文化原则提出华教运动的论述与要求。期中,董教总也得运用族群中心主义强调族群特质以操控族群意识,由此动员群众以提供华教运动中所需要的资源。
华教运动以多元文化主义论述回应政府所实施的单元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所涵盖的“多元文化”与“族群平等”论述,赋予华教运动合情、合理的基础。除此之外,广为国际认可的母语教育与少数族群权益也就成为对抗“一个语言、一种源流”单元主义的最有效利器,亦是华教运动在提出任何要求的重要依归。
此外,基于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华社须长年必捐助巨额款项以维持华文教育体系(小学、中学及高等学府)的可观支出。华教运动得适度的操控族群中心主义的论述,以感召华裔社群自发性的捐助全国各地的华文中小学。“华文教育与华族文化是华社的堡垒”、“中华文化是华族的根”、“华人应该要学华语”等,这些论述在强调华族特质的同时也给予华教运动群众支持力量。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在不歧视、不贬低其他族群文化的情况下,偏好本族的文化并不构成种族主义中的种族歧视,即也非极端的族群中心主义,而仅是单纯的简单内群偏见。
总的而言,林晃昇时代的华教运动可以“族群中心主义思维,多元文化主义要求”概括,借此让华教运动能合理地、持续地与完整地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