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随时会举行大选,有关政治的话题也大幅升温。据此,雪隆老友会也在6月3日星期天,邀请得政治学者潘永强博士谈《华人政治的常与变》。谈这个课题,是希望能提供一个解读大马及华人政治的框架与视角,以便了解大马及华人政治发展趋势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整理,应有助于大马人,尤其是华人做出更全面的政治判断与投票抉择。
按永强的说法,大体上,华人政治历经了中国化、本土化、边缘化、统杂化及重返政治,回归政治的演变。从思潮的角度看,从战后到1970年代前,华人政治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传统,而1970年代后,则是族群自救的传统。
对华校生言,这个社会主义传统大体上是来自中国,显得较零碎与缺乏系统,且由于颇受中国的影响,在运用到多元族群的大马,就较缺乏解释力,有水土不服的迹象。
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些大体上源自中国,而非直接源自西方的社会主义传统,也有其批判力与动员力,对大马的政治发展,起过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评论其得失自也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评。
就族群自救运动言,其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
或许可以说,这是对上升中的马来霸权的回应与民族自救运动,如不少华团跟著马化控股,马化合作社搞化零为整的企业化与经济自强运动,或1980年代由华团所提出的三结合,如“打入国阵,纠正国阵”行动,及壮大反对党,创造两线制的政党制衡思路的尝试。
到了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两线制的初步成果。当然,两线制能有作用与马来社会的分化有著重要因果关系。伸言之,有好点子,也得有好时机。
除了这两大思潮外,1950年代初期的马华公会,也可说具有一定的保守主义倾向;此处的保守主义指的是拥护宪政民主、议会政治、渐进改革,而非激进的、革命性的思想倾向与作用。
此外,华人政治中,也有著微弱的自由主义传统。大马政治要走上正轨强化这个自由主义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可惜,今日的马华,已全无理念、主义可言,有的只是争官发财的争权夺利。
从1990年代始,华社也引入了公民社会的理念。这个本来仅限于知识份子圈的理念,如今已遍地开花;此点,可从428“净选盟”3.0运动的华人老中青,甚至女性的参与中一窥究竟。
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到跨族联合的重要性,华人的自强自权运动,也日益开放与包容,更常把议题普世价值化,这确是正确有效的转变。说起来,1985的华团宣言,1999的大选诉求,或正在进行中的21世纪行动方略,也都是富有开放性、包容性与普世性的,而非狭隘的族群行动。
今天,华人在政治上,已找到了两线制作为奋斗方向与政治突破口;若两线制与政党轮替可实现,中期目标应是转型正义,也就是平反过去无数的不公不正的冤案,如林连玉的公民权。
总的来说,就政权应有助于改善族际关系;惟,也须认识到,有些结构性课题,是需长时期的不断努力,才可能出现根本的变化,如马来人的主导地位。
对于两线制,也应认识到,这只是一种政党体系的类型,本身不是民主化。实则,由于民主化会释放出各种被压抑著的潜能;因此,若出现全面的民主化与政权轮替,政党形式也可能出现更多样的模式,而不必然限于两线制。
民主化这个解放性进程,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如伊斯兰教化。结而言之,华人政治已从茫然、焦虑,走向定向的两线制与民主化,有了方向,也有了新的期望。
永强在这场演讲中,一口气从2点讲到4点,毫无中断,是一场内容简要丰富的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的知识之旅,也给听众颇多启发及提供分析课题的框架与视角。
又,时评人谢诗坚也曾在1984年出版了一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的演变》一书,惜尚未看到与时并进的增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