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玉梁
根据中国官方发布资料,大陆境内目前发行报章超过2,500种。港、澳、台三地各类报章〔不包括定期什志〕估计在80-100种之间。至于海外各地发行的报章,现时未闻有任何正式统计,推测大大小小至少有350种,其中包涵不少地方性的小型免费商讯报。
中文报业形成背景
现代中文报章的出现,主要始于两种模式:中国式与欧洋式。前者以上海及其他沿海主要城市演革形成的中国式;另一种则是在19世纪初,在基督传教士推动下,以混合欧洋撰写格式,配合现代印刷技术而广传的中西合一式。在二战之后,在资讯传送与印刷科技一日千里催助下,欧洋式报章尤其蔓延迅速,形成今日海外大局。
从资讯消费角度来探索,世界各地中文报的扩散,跟各个历史阶段中国东南诸省人口往外移民的数目息息相关。笼统概括,三个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即:1)清末出洋谋生的粤、闽移民;2)二战结束,因国、共对峙,出走或滞留在外的政见互异人士;3)近代全球化带来的无疆界人口移动现象。这些移民带著中文在落脚地繁衍,中文报业也随之茁长。
各地销量
海外中文报章发展较健全的地区,首推占当地人口比例较大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现今在马来西亚的中文报估计日销逾1百万份,新加坡早晚报合计约40万份。
近代吸纳众多中国移民的澳大利亚与北美洲,中文报章种类多且总销量大。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与墨尔本,市面便有近10种中文报发售;美国东岸的纽约唐人区,西岸华人聚居的三藩市及洛杉机,亦各有6-7种中文日报,而全美国竟有上百种之多;在加拿大东西两地的多伦多与温哥华两地唐人区,中文报也各有4-5种,加上渥大华、满地可〔或称蒙特利尔〕、中部卡格里与温尼伯等地,便有10多种,日销6-7万份之间。
从二战过后到上世纪60-70年代,华侨曾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一带执经济牛耳,华文报章散布也很广泛,奈何以抵御国际共产主义渗透为由的一系列偏激排华政策,严厉打击当地中文报;一些地区几全面禁刊,余者亦相继式微。目前各国虽因政治与经济上的需要逐步放宽或解禁,但许多城市中文早已连根拔起,报社何能重振昔日风光。
马来西亚也有种族歧视现象,幸好华裔人口比例大,(曾一度占总人口40%以上,现今减存24%左右),加上华人维护母语态度强烈,中文报出版虽受严格监管,尚有市场发展缝隙,以致今日号称海外最大的中文报业集团得以扎根于吉隆坡。
在欧洲各城市,主要是伦敦与巴黎的唐人区,却因人口比例低微,一中文报散布稀落,报社几无生存空问。
内容模式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市场背景,直接影响海外中国报章的内容。最早期的海外中文报,始于英殖民地时代的马来亚。基督传教士为散播宗教,在所殖民地区开启现代中文报业先河。他们追随西方殖民者的脚印,从马六甲向东传到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澳门、香港以至中国沿海门户。
当时报章的内容格式,颇为西化,少政治倾向,与大陆截然不同。到晚清时期,中国的文人与政治改革推动者漂泊到南洋,藉报纸直接影响当地华侨政治思潮。直至日本南侵之前,南洋各地中文报的主持人几乎都是亲国民党的“爱国志士”。抗日期间,南洋群岛报章更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捐资救国运动的核心。
共产党建设新中国,国民党撤到台湾后,国、共对峙直接反映各海外中文报立场,形成左、右两大阵营。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政局骤变,东南亚殖民地反共势力强大,左翼阵营报章纷纷遭禁,报社编务人员或遭驱逐或推入牢狱,左倾报章逐步消逝。局势稳定后,华侨亦因返乡无路而改变身份,纷纷由“华侨”归化为当地公民,中文报章内容从亲中国,改到国际时局为重,再转为以当地新闻为主,马来亚与新加坡各中文报尤其显著。
二战结束时,南洋地区教育落后,报社从中国延聘人才主持编务,报纸内容亦保守亲中。50年代以后,教育水平逐步提升,民间从小学以至中学,甚至还创立以中文为主的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教育普及的成果令中文报章直接受惠,不仅内容素质提升,报份销量亦随之急速上升。内容除报导当地政治亦能直接翻译外电发出的国际新闻稿,而娱乐消闲讯息则多取自港、台刊物。
一部份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新闻工作者,在50-60年代得助于台湾大专学院提供的新闻报业训谏,另一批则长期受到殖民地政府制度下的西方新闻学理论熏陶,为当地中文报提供略具水准的工作人员。
到80-90年代,一些香港报章资讯娱乐化(小报化,或称“苹果化”)再次冲击海外中文报,马来西亚中文报内容初期跟风,接著变本加厉,煽情新闻成报章重点,鲜艳血腥图占夺版面,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共产党极重视海外政治宣传,主导政治的两份报章(《大公报》与《文汇报》)遂将势力伸展到海外,与台湾亲国民党的多家海外版报章抗衡。随著台海两岸关系好转,原先一些报章的政治对峙局面亦逐之舒缓。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中国在1997年必定收回香港。这消息震憾一些香港居民,担忧香港回归中国之后,港人会面对的窘局,于是掀起一阵移民浪潮,不少港人迁居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甚至新西兰。
加拿大东、西两边,最多香港移民,港式中文报随之热卖。澳洲东岸如悉尼、墨尔本以及坎贝拉,因为原本就有一些华侨,冲击不大。六四事件爆发,又有一批中国学生滞留这两个国家,再次给当也中文报增多销量。然而,近期不少华裔专业人士到各国觅寻较佳就业机会,却因为他们多数惯用电脑(计算机)网上搜寻资讯,反而不热衷阅读中文报。
必须指出:早期海外中文报政治取向明确,且是办报重点,业务盈亏居次。近30-40年来,则反其道而行,业务表现──主要是销量要大,广告方能财源滚滚,成了报社营运核心。故有一说:“没了读者就没了广告,没了广告没钞票,那什么都没了!”因此,一些报社为争取读者阅读,索性“降格”,香港的《苹果》与《东方》,新加报的《新明》,还有马来西亚的《中国》、《光明》、甚至《星洲》逐个跟风转型,便是最佳实例。
另外还有一种:在澳大利亚,北美洲以及欧洲惯见的“社区免费报”。这类中文报以刊登当地商业资讯为主,偶而刊载一些娱乐消息,销量不大,全靠广告收入生存。
销售网路
港、澳及海外中文报都以两种方式销售,不像中国大陆多数通过邮政人员递送:一、摆放在指定销售点,由零实读者或订户前来领取;
二、委派人员每日将报纸送到订户府上或办公楼。
一般而言,第2种方式销量非常稳定,而且报社与读者关系较密切。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伦敦最先出现英文免费小报,在地铁及公共交通线由专员免费派赠,广受欢迎。因销量大,刊出的广告反应效果好,此后3年,免费小报迅速传遍全球,在10多城市如法泡制,盈利可观。
香港紧步后尘,目前在地铁、公共交道网、以及人口稠密的高楼住宅派出的免费报已有5种,每日销量超过100万份,比收费报还多。新加坡及吉隆坡两个城市虽然也各有一种免费中文报,却因人口结构不同,识中文的人口比例不高,未能取得良好业绩。
印刷技术使用
中国人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却是德国人发明近代印刷术,将资讯传播速度一再推向新高峰。西方的电脑〔计算机〕亦早就顺利融入出版业,令中文报从撰稿、照片与文字排版,直至印刷均在线上作业,还能即时与全球各地报社连浅,令资讯传播迅速的网路时代,如虎添翼。
除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其他地区的中文报社往往因价格差异,多数购买欧美的“二手货”,因此进度较慢。不少小型中文报社更因资金匮乏,仍停留在半世纪前的印刷机上,与先进报社差距甚大。
前景
许多先进科技的信仰者一再预言:“网络科技兴起,敲响印刷业丧钟。”
资讯传播近入网络时代,确实令传统印刷业面对艰难挑战。不仅编采人员必须重新审视本身在现代社会中的责职与角色,也为民主政体与言论自由,以至推动社会进步带来新契机。报社人员与政治领袖必须脚踏实地面对这挑战,免遭新科技洪流冲溃。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报纸出版技术如何变革,现在已无法追上网络资讯传播的速度。换言之,报纸的所谓“新闻”,远远迟过手机及电脑上的消息〔还包括图片及录影〕。全球超过2万家各语文报社无一幸免,任何国家的当权者也难藉操控报纸长期维持政权。
乐观的是:教育普及与资讯发达启开人民的智慧,促成社会快速前进。另一方面,人类心理上及生理上仍会因年龄增长而恋栈于报纸之类的印刷品,而具真实姓名的评论者的“白字黑字”,浮现在新闻纸上往往可靠性较高,进而增强了报章的可信度。
如此看来,距离“报纸是夕阳工业”的日子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