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操盘”的325华教抗议大会如弓在弦上,不得不发。
80年代,政府就已派遣不谙华文的教师担任华小行政四个高职(校长、两名副校长、下午班主任)。1987年10月,华人社会为反对这不合理措施展开的抗议大会,场景依然历历在目。25年一晃就过,原来华小师资问题不只原地踏步,还变本加厉,根本没有解决。
25年前的抗议大会所引发的大逮捕,许多华教斗士包括当时的董总主席林晃升、教总主席沈慕羽都不能幸免成了“阶下囚”。到今天,政府还欠他们一个道歉。一个有当担的政府,是不会吝于面对历史承认错误而向人民鞠躬致歉的。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可以喊冤,表达自己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但摆著的事实是25年来不去解决,甚至2008年的308政治大海啸后,没有敏感地意识到华文教育的危机已经令华社“忍无可忍”,这样的所谓诚意,不是要令人生疑?
如果1991年时任副教长的冯镇安、2001年时任副教长的韩春锦,以及2010年现任副教长的魏家祥都曾在当时分别承诺4年、3年或2年来解决华小师资荒。但为何却可以一再延宕,这难道不是忽悠华社吗?
政治气候的改变,使得通过民主来争取权益的手段变得更加“开放”。白色恐怖的阴影已没有像过去那样。然而,325华教抗议大会还是被巧妙的被形容为“有政治的议程”,目标好像是锁定要给有执政权力的政府难堪。
群众力量发表诉求
问题是:有政治议程又有什么错呢?如果政治的变化可以改变华教的命运,试问有何不可有政治动机,有何须要躲躲闪闪地怕跟政治沾上边?
政治参与的手段有不同的路径与形式,进入两线制的政党政治其实提供了选民更好的选择。反稀土、捍卫苏丹街、要求干净选举,以及华教救亡等,都是通过展现群众的力量发表诉求,要当政者附顺民意。如果示威只是“嘉年华”,热热闹闹就好,那不如干脆发发文告,何需劳师动众?就政治层面而言,群众的力量最终必须要有计划地转化为选票,毕竟选票才代表著强大的“话语权”,不然谁听你的。
308政治大海啸前,你可能当时想都没想到它在一瞬间改变了政治的版图,如果民联执政的四个州属这近4年的表现差劲,甚至腐败,就让他们“下课”。政治大海啸后的政治演变,已经让人民知道“改变”的力量。群众运动最忌演变成“花瓶”,没有政治议程的结果往往就会是如此。
董总有政治议程,有何问题?要政党为华教背书,不是一再的敷衍、一再的推搪、一再的拖延,不然就下台,这不就是政治议程。如果真的没有政治议程,教育部会马上抛出8点长短期方案应急吗?你去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