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小师资问题到学生学习弱势
近日,董总发起举办“325华教救亡运动”,以“抗议华小师资严重短缺和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派到华小执教”为主要诉求。华小所面对的师资问题真是老生常谈,林连玉基金主席杜干焕在文告中还指出此现象早已持续存在50多年,这不禁让笔者思考:50年来,到底有多少小学生被影响?这些孩子被影响的状况如何?小六毕业后他们又何去何从呢?
在老师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品质受影响首当其冲,更严重的问题还包括华小有许多不谙华文的师资,这又如何能期待学生们能妥善被照顾呢?听不懂、学不来的现象比比皆是,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学了,学习兴趣与学习表现每况愈下。比较幸运的孩子或许还能在校外补习,或在父母加强督促教导中维持一定的学习水准。但是,那些无力让孩子补习,或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又能如何?这些处于“学习环境(资源)不利”的孩子最终将成为学习的弱势者,也就是所谓的“弱势学生”(disadvantaged students)。
试想想,这些在小学阶段就无法好好建立学习基础的学生,6年小学结束后他们的去向与动态会是如何呢?大部分也许是进入国中就读,然而学习水平不佳的他们要如何去适应以国文为主的教学环境?又或是,因成绩落后而不可避免地被分派到后段班级,遇上了“放牛班”更是雪上加霜。
让人惋惜的是,有些孩子在后来的学习阶段中可能因交友不慎或种种家庭、学校、社会因素衍生行为问题,如逃学、打架闹事、染上恶习、误入歧途,部分的孩子则中途辍学,提前进入社会,后续发展令人忧心。
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为让孩子能受华文教育、能在校风纪律严谨的环境学习,而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独中。若是能勉强进入独中,却又在日后可能因学习基础不佳、跟不上进度或是行为状况而面临留级、退学等问题。然而,更多的弱势学生却连进入独中的机会都没有,在相对高门槛的学术水平要求下,这些孩子常是被拒于独中门外。
谁来照顾华小毕业生的未来?
解决华小师资结构的问题确实是重要的“根治”,否则学生们的受教权与学习落后的问题只会不断地滚雪球。然而,一个已存在半世纪年之久的问题,政府解决的诚意与决心让人质疑。
遗憾的是,决定权握在他们手里,华教团体除了不断地进行诉求、抗议外,仍只能被动地等待。也许有人会说,救“华小”、捐“独中”都来不及了,哪来的力气、资源再投注在这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小孩身上?但这么多年来,对于深受影响的弱势学生,有谁能给予关注吗?他们从小学毕业后的后续发展与学习落后的问题,有人能伸出援手吗?能进行补救吗?
独中,因著整个历史脉络的发展向来独立于政府的教育体制外。虽面对不获政府承认、没有政府经费支持等等的困境,但却有自主办学的优势,在办学方针、学校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有著相对的自由空间。
对于华小孩子们的学习弱势问题,以及升上中学后所将面对的学习断层问题,作为华社“资产”的独中有义务去设法照顾这些学习弱势的孩子们,提供这些孩子们一个完善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重拾学习兴趣,进而有机会脱离弱势的循环。
但是,这么多年来有多少独中愿意担负起这个“社会责任”?有多少独中看见这些学生面对的困境?又有多少办学者落实“有教无类”呢?
“特辅教育”面对重重困难
全国60所独中当中,有10馀所为华小毕业的学习弱势学生设置特别班级。各校的设置模式有所不同,有者将学习基础落后的学生编入“预备班”,用一年时间加强补救教学使学生能赶上学习进度后,回归一般初中班级。少数独中则将学生独立编在一个班级,以简化的课程要求与特殊编制的教材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学习基础。
有者还特别将“经典课程”等加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以此改善与塑造学生的品德,让他们在特别辅导系统下完成初中阶段。这些为弱势学生设置的种种教育措施在独中以“特辅教育”统称,无论是一年补强教学的“预备班”或是三至四年的“经典班”、“特辅班”都是部分独中试图帮助弱势学生的努力。
透过这样的方式,加上学校与老师们的耐心、接纳、引导,给予这些学生成长的机会。到了高中,部分学生仍无法达到独中的高中学术水平,有的学校开设技职课程,好让学生们能衔接上去,完成高中生涯。
其实,“特辅教育”在独中已有30馀年的发展历史,却鲜为人知。这是由于各校在缺乏公共部门的援助下,只能“闭门造车”,埋头苦干的结果。对于许多中小型独中而言经费筹措、学生来源、硬体设备都是严峻的考验。也因此,对学校发展未必有正向影响的特辅教育,自然成为“弱势中的弱势”,还得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压力。有的学校抵挡不住这些困境而停办特辅教育,但也有学校不断寻找突破点,从原本的一个班级到后来增设为两班,造福更多弱势学生。
当大家在思考华小师资问题之际,我们同时也要想想那些在华小发展不利条件下被牺牲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的受教权与后续发展,需要有人公平对待。独中办弱势教育有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然而独中跟华社要如何担负起这个责任?整个华社是否能给予支援?值得我们好好省思。
文:李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