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演唱会音乐总监刘维忠的分享,我们再听听不同岗位的本地音乐人如何面对疫情带来的转变,也让我们对音乐产业技术人员有多一层认识。
在国际音乐学院(ICOM)修读音乐制作(Audio Production)的陈玉婷,毕业后在前辈的带领下,通过参加一场场的音乐节入行,从基础的工作人员做起,从事搬搬抬抬的体力活累积经验,慢慢成为一名专业的舞台幕后技术人员。至今,她曾参与多名国内外艺人的演出,当中包括杨丞琳、陈昇、陈小春、莫文蔚、张敬轩、杰森玛耶兹(Jason Mraz)和陶喆等等,担任音控师和舞台总监等幕后工作。
疫情爆发前期,她也跟许多圈内人一样,顿时失去现场演出工作机会,唯有花积蓄咬紧牙关度日。然而,尽力挣脱困境是一种求生本能。眼看同行朋友为了赚取生计,有的转行当送餐员,有的投入餐饮业,自由工作者慢慢有了一份全职工作;也有人继续在熟悉的领域里挣扎,给学生进行线上乐器教学,或创立频道拍影片分享编曲和混音技巧,同行之间相互鼓励与启发。
不管是毅然投身陌生行业,抑或想尽办法不让自己偏离梦想轨道,大家在艰难时期努力活出各自的姿态,让她觉得颇有感触。“相对来说,我挺幸运的,虽然前期都在花储蓄,后来有做一些网络买卖,还好有接到台湾客户的案子,疫情期间可以为一张EP(迷你专辑)混音已经很奢侈了。”
此外,陈玉婷也没忘了进修自己的专业,不仅报读伯克利(Berklee)音乐学院的线上课程,也自行上网找资料了解不同牌子的音响器材。“从事音乐的人不可能只会一样东西,大家多是斜杠,身兼不同身份,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比如,应疫情而生的新软体可以实现两地同步录音,硬体设备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必须去跟进与学习的。”
从低做起,证明女生也能胜任舞台工作
起初因为喜欢创作而萌生想要踏入音乐领域的念头,后来发现要做出一首歌,需要对技术层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促使陈玉婷去选修音乐幕后制作课程。这才了解,本地提供相关课程的高等学府,一只手绝对数得完。无论是系上,或是工作场合,很少会看见女生的身影。
“舞台工作人员需要搬运各种器材,因此不太会聘请女生。毕业后,有了大学文凭,本可以有其他选择,但我坚持从低做起,就是为了要证明给大家看,女生也是可以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累积实战经验,扩充人脉。”
她也指出,本地音乐圈其实不缺人才,但大家习惯性压价的风气,导致他们选择到国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很少有单位愿意赞助演唱会或音乐节等项目,大众也缺乏“为艺术消费”的文化,总觉得听音乐应该是免费的。疫情期间举办的线上演唱会,虽然为音乐人捎来工作机会,背后却也藏有隐忧。
“线上演唱会的确让观众拥有更舒适方便的体验,在家里就能自嗨,还可以无限重放。但是,免费的线上演唱会满足观众胃口以后,恐怕大众会产生‘为何要付费去看实体演唱会’的心态。往好的方面想,直播平台也能以营利化的方式经营,让观众表达他们的支持,唯利润难以预测。”
作为音控师,陈玉婷也很在意观众的听觉体验,她表示,演出现场的喇叭设计,都是经过专业的系统音控师根据不同场地量身处理,所呈现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其品质是家里的小喇叭无法比拟的。
临场调控 确保声音传递到位
说起她的专业,让人不禁好奇,到底音控师是做什么的,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就是站在舞台侧方或观众席后方,操控一大台黑压压、上头有很多按钮的机器的技术人员。“那是调音台,简单地说,是用来调控舞台上各个乐器发出的声响,经过混合重整后,再依据个别需求,将声音传输给观众,以及歌手和乐手的耳机里。”
一场现场演出中,声音处理可分为外场和内场。外场是指观众听到的声音,主要工作是平衡各个乐器与人声发出的声音,并确保不会有杂音,好让观众有如听唱片一样,听到干净、舒服,且具空间感的声音。至于内场,则是指歌手与乐手所配戴的耳机里听到的声音,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皆需单独进行混音。
“举例来说,主唱为了能够清晰听见自己的发音,会要求调低鼓声;钢琴手依赖节奏感演奏,则会要求提高鼓声。演出进行中,乐手也会随时用手势比出指示,我们必须即刻作出调整,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天气和环境也会影响声音的呈现。在一场于金马伦举办的演出中,当天下著细雨,雾气缭绕,现场湿气很重,导致线路进水,吉他声突然出现杂音,吉他手连忙唤陈玉婷上台处理,她在舞台上的走动引起歌手注意,台下观众也因为歌手的反应而被逗笑,这让她既尴尬又难忘。
等到下次重获自由,我们都可以抛开拘束,亲临音乐演出现场尽情狂欢时,除了关注舞台中央闪闪发光的歌手艺人,也别忘了那些躲在舞台黑暗处,守在各个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他们共同成就一场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