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崛起,招聘和求职形式也随之变动。找工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招聘网站,而是往社交媒体平台扩散,使招聘形式益发多元。随著年轻一辈纷纷转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户口,打造个人品牌,是否意味著招聘模式将受到时代影响而有所改变?且看企业人才招聘经理黄子扬(简称黄),以及人才招聘集团Hays业务总监林佩雯(音译,简称林)怎么说。
社交媒体是否已取代传统网站,成为主流招聘管道?
黄: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LinkedIn(领英,职业社交平台)现在很流行,但它并不适合所有职位的招聘。依我看,本地公司在大型人才招聘网站及LinkedIn中寻找人才的比例为7:3。无可否认,它能帮助你建立个人品牌,在职前先让其他人认识你,但这并不适用于社会新鲜人或资历较浅的求职者身上。
LinkedIn的配套以美金计算,即便是最基础的招聘配套,换算过来也要约10万令吉。由于收费昂贵,站在公司立场,大部分内部人力资源管事仍会从价格较为亲民的招聘网站吸纳人才。一般只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才会选择LinkedIn。再者,招聘网站无需花费过多时间经营,且免费使用,可海量投履历,这对社会新鲜人或资历较浅的求职者较具优势。
林:根据LinkedIn的数据显示,全球有56%的求职者会使用社交媒体寻找新工作。这是求职市场上的重大变化。在LinkedIn上有超过7亿用户,包括招聘人员及潜在雇主,称得上是理想求职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分享个人专业以及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发现、成就等,在职业社交的同时,也建立专业形象,从而成为招聘公司的招揽对象。
从1990年代末流行的职业介绍所,到后来出现的招聘网站,再到LinkedIn的崛起,招聘市场一直在转变。虽然LinkedIn的兴起引起了一些说法,如雇主和求职者之间能跳过招聘公司直接对接,使招聘公司失去存在的必要,但我并不认同。尽管新兴科技让人们获得新的接触方式,但市场仍需招聘人员去接触及了解求职候选人,以数据分析去接触更多以往未知的人选。仅是发布招聘广告和等待申请,不足以招揽到合适的人才;要在人才争夺战中获胜,就需要管理大量数据、招聘工具、平台以及招聘人员的技能。通过这种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从从日益壮大的人才库中寻找最适合雇主的人选。
传统招聘网站与LinkedIn有什么不同?
黄:我想许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差别。简而言之,社会新鲜人或资历较浅的求职者比较适合透过招聘网站求职,专业人士则适合使用LinkedIn。大部分公司想要聘请高阶主管如部门总监时,才会到LinkedIn去寻找。与其说这是求职网站,不如说是展现个人专业的平台。
当然许多00后在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已经开设了LinkedIn专页,但这只能帮助他们开始建立个人专业资历内容,无法帮助他们在平台上获聘,除非该社会新鲜人本身拥有很大的特点或技能优势,否则被人才招聘公司看中的机率并不高。再者,招聘网站和LinkedIn上的求职者态度是不同的,前者为主动,后者为被动。也就是说,在招聘网站上的求职者是主动找工作,机会相对来得要多一些,而后者则是先建立好自己的个人品牌,让有兴趣的公司前来接洽,属被动形式。这就是所谓的人找工,以及工找人了。
近年,海外招聘网站屡屡传出求职人数正在减少的消息,马来西亚是否也一样?
黄:我想马来西亚目前并没有如此的现象,大型招聘网站如Jobstreet的使用率仍然非常地高。坊间有传闻说,由于求职者会在招聘网站上海量投履历,出现许多不符合招聘要求的申请,致使公司人才招聘部门被迫转向能直接看清求职者资历背景的LinkedIn,但我并不认同。“货不对板”的事一直都在发生,而传统招聘网站如今已开放审视求职者履历的功能,因此在招聘网一样能找到最恰当的人选。
林:对招聘机构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招聘网站上的求职者人数,而是申请者的素质。招聘机构不会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而是会从不同的平台去征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