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关丹中华独中的新闻,一纸批文闹得沸沸扬扬。众人一再强调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以及统考对一所“独中”的重要性,没有了这两样,就连“变形独中”也谈不上了。
确实,在办校目标与学生毕业文凭来看,有这两样和没这两样,就是分辨独中与国中的关键。然而,身为独中毕业生的我,对两者的分辨,在感性层面上,有更细腻的要求。
我很喜欢我的中学,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老师,尤其是我上高中以后,一直陪伴著我、鼓励和指引我长大的班导师。
我们学校有项特别作业,是任何年龄班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每日功课——写日记。这一本名为《细语纷飞》的特厚簿子,是我们与班导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每天可以在日记簿里写下任何心情、故事、烦恼事,甚至写一句“我没有话想跟你讲。”
日记本的精彩部分在于老师的评语和留言。每一天老师看完我们的日记,都会在文末处写一段字,有时鼓励有时劝导,有时责备有时说笑,字里行间透著关怀。同学都期待著老师把日记派回来,大家迫不及待查看老师写了些什么。还试过有同学嫉妒我,只因老师给我写了长长一页半的留言,而她却只有半页。
我和老师的感情,很大部分是这样你一段我一篇地建立起来的。亦师亦友,原来如此。
独中没有体罚制,只有“恶名远播”的扣分制和留班制,这两制也是吓跑不少孩子家长的凶手;虽然凶,但我喜欢它们。扣分,是在公平制度下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校要培养的不只是一个成绩标青的高材生,而是品行兼优、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成绩好的学生要顾及操行,操行好的孩子也得拼学业、参与课外活动,因为这一切都离不开分数。
“拼升班”已经成了所有学生的基本目标,不求第一但求及格。因为这两制,让即使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小混混,也会在考试关头硬啃课本,在训导面前低头收敛。
必修的课外活动,由于老师们的认真,让学生也不得太随意。难怪旁人都说独中压力大,但我喜欢这种认真。它让我在中学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兴趣--绘画,不是为了参与而参与,而是我投入、用心去做,指导老师也用心去教。一班同学甚至会画得忘我,老师也顾不得时间,专注地陪著我们完成一幅幅作品。
曾经跟许多朋友分享过独中生活的点滴,或许不是所有,但大部分都会感慨一句:“我们国中没这么好的老师!学生不上课老师不教书!课外活动?没有人去的啦!操行?没有人理的啦!”
这么看来,独中和国中最大的差别,是老师的教学热诚。你为理想而执教鞭(独中薪水福利有限)或为铁饭碗打份工(大多数公仆心态),是学生可用最直接的心灵去感受到的,也用最真实的情感去分辨出真心假意。
我不敢说所有独中老师都那么好,树大也许有枯枝,但我为这些好老师感恩。对我来说,你们比起一纸统考文凭更让我珍惜,如果独中要列出第三样不可少的条件,会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