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为什幺妈妈总是挑我最忙的时候来电。
“喂?阿贤,你今晚回不回来吃饭呀?”(妈妈语气很欢欣)
“喔,我吃饱了。”
“我蒸了鱼噢~!”(用非常引诱的语气)
“唔,那留鱼给我吧!”
“还是要不要我留给你明天吃?”
“喔,好呀!”
“可是明天不好吃了喔!”(依然很欢欣)
“呃……那不必留给我了。”
“噢!那我不留给你啦~?拜拜!”
故事还有后续,话说,那天当我回到家,一踏入家门即听见姐姐说:“妈妈留了鱼给你明天吃!”我听后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跟什么呀?我用“被搞得精神错乱”来形容当时的感觉。
这一大段对白与故事发展的结尾,我原句节录放上了面子书,朋友们纷纷留言大赞家母很搞笑,好欣赏她的另类幽默感。除了一人,一个大学时期的好朋友,她写道:好温馨!
因为这三个字,我开始从“错乱”中整理思绪,我明白了她的意思。
由于工作的关系,平日很少会有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为了方便,我也常在外头解决三餐。或许因为家母喜欢煮,或许因为担心我在外吃得不健康,也或许她想为我省下口袋里的钱,每一天,她总会在特定的时间拨电话给我,问一句:今晚回不回来吃饭呀?
鱼,是我最喜欢的食物。
当她听到我说吃饱了的时候,她就想用我最喜欢的食物“引诱”我,回家再吃一点嘛!然后,她又开始为我第二天的午餐筹划,之后又发现不对,蒸鱼隔夜不好吃。最后再试探式地问最后一次“要不要留给你呀?”,甚至到最后推翻自己的结论,硬是给我留了蒸鱼。
单看字面听句子,确实会让人觉得错乱,到底留还是不留?但这位朋友却看到了句子背后的关怀。不是因为她特别聪明,而是她对这种关怀从小就有著期待。
我认识的她,高挑漂亮、单纯爱笑,但有一种淡淡的忧郁总是会在她眉间不经意地出现。她父母自小离异,虽然跟随妈妈长大,但由于母亲长年忙于“报复”前夫,把自己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在我眼中,她是自个儿长大的。
在香港留学时,家人不在我身边,她的家就在学校附近,但家人却比我的还远,心离得太远。于是我们彼此照顾,我到亲戚家吃饭,总会想办法替她带点晚饭,彼此分享一点“别人的家庭温暖”。她终究有点不好意思,但每次都会感激地把汤喝完。汤水,对于香港人来说,是用好几个小时的爱心熬出来的,她特别珍惜。
毕业后,我回到马来西亚,她则在港租了一间小小的房子,一个人住。偶尔在面子书上看到她下班回家,还自个儿煲一小锅汤,饱肚暖心。她不孤独,她有太多好朋友,只是家人是不能被取代的。
因为她的渴望,我感到了自己的奢侈;因为她的缺乏,我看到了自己的富足;因为她的无意提醒,我无论工作多忙,妈妈的来电还是会接,回一句:我会回来吃饭;因为她,我第二天把隔了夜的蒸鱼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