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少年人,两次割脉,一次吞药,救活了,但无时无刻在为下一次寻死等待机会。
跟她的母亲聊一聊,却发现该名母亲并未严正看待孩子自杀这件事,甚至乐观地以为这只是孩子叛逆期(是比一般孩子激烈了一点),是孩子刻意做出这种想让大人紧张的举动而已,并不是真正想死。接著,话锋一转,孩子闹自杀的罪,又全被她挂在“上网”、“交友”等问题上。
出院后,她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不准上网、拨电、传短讯,然后自认处理得非常好;孩子却告诉朋友,不会让自己活过今年的生日。
我认识一个少年人,多年前曾在回家路上被“路过”的色狼非礼,事发经过的时间很短,两三秒的抚摸,成了一辈子的阴影。回到家向妈妈哭诉,换来的却是一顿责骂:“你这么不小心,不懂得保护自己,以后就不要出街!”,然后她被关在房里。
从此,她变得孤僻,男生经过,她会感到莫名紧张,就连女生好友与之牵手搭肩,都会颤抖抗拒。怪异的举动使到她的朋友越来越少,在学校被同学杯葛。她从来不敢告诉别人她在抗拒什么,在紧张什么,担心说出来又会招来一顿臭骂;被色狼非礼,成了她的错。
我认识一个少年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这使他脾气越来越暴躁,无耐性。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打杀。
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就让他们与电脑为伍吧!“至少我的孩子不像那些在外游荡的小混混那样,他们‘都待在家’,算乖了。”这样忽视问题,直到有一天,父母与这名孩子起了口角,孩子用凶狠的眼神瞪著他们,一字一字清楚地说出:“我要杀死你们。”家长背脊凉了慌了。
我认识很多问题少年,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很多少年人都有问题,尤其情绪。
但问题的根源仅仅在于他们吗?卫生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日前指出,我国的忧郁症发病率趋向年轻化,34万国人患上此精神疾病,其中青少年尤其严重。
除了情爱、网络、社会治安等问题的延祸,教育制度的朝令夕改、国家政策的缺陷,也使学生面对巨大的压力。补习中心林立,现今的学生中午放学后,咬著三文治就得飞奔补习中心,一直到晚上。每一个人仿佛不补习,课业就不会有出息。好不容易回家吃过饭,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空坐著平躺著都不对,家长要看到的是——温习。
“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你若连大学都上不到的话,谁要聘请你?”
于是,越来越多学生拼死考进大学,负债毕业,随即加入失业大军,有些人每天在家啃米仓。父母为担心孩子长时间窝在家会丧失斗志,便日夜“激励”他们。孩子虽知父母说得对,却无奈于“社会现象”,压力油然而生。
我不是心理专家,也没有什么大道理,我只想邀请大家,停一停,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