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林连玉逝世33周年,其纪念日第一次落在509改朝换代后。这具有特殊意义,它直接证明了林连玉反种族主义斗争阶段性的胜利,也证明了林连玉的科学预见:“我的主张必申之未来”的正确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林连玉顺应二战后民族民主大潮登上舞台一——林连玉是一位教人育人的优秀教师,又是一位改造社会的杰出领袖/人权斗争领袖。
战争教育了人民, 人民赢得了战争,马来亚人民秉承二战“抗日卫马”主轴宗旨取得胜利后,带来了民族民主历史转折的契机,华马印多元民族觉悟空前提高。
1947年全马大罢市是这个契机里程碑性的标志。就是这个契机把林连玉从争取教师福利进而与争取民族平等的社会运动接轨,造成林连玉人生最重要的转折。
( 二) 林连玉贡献的三个主要方面——金枝芒与林连玉代表著同时期不同的斗争战线(武装的与合法的),都对509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就林连玉而言,509是他生平追求目标的阶段性实现,细述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1)马来亚化华族文化,(2)“十六字诀”斗争哲学,(3)推动人民与民主相结合的华教运动前进。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这三方面都包含著509胜利的因子,而且是引领我国实现未来“民族大同”社会的指针。
构建教育多元主义基础
(三)中华文化本土化——二战结束短短三年后,英殖民者悍然发动1948年“紧急状态战争”, 把各族人民推向水深火热的深渊。作为民族民主文化代表的金枝芒,战后发出了“马来亚文学”时代强音。抗英战争的爆发,迫使他不得不离开合法阵地转入森林,与林连玉分道扬镳,让后者在一片萧杀的公开合法阵地继续战斗。
金、林两位人物背景、处境迥异,但整体上来看,又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是不谋而合的。这就构建了林连玉提升和突破个人思维的客观基础,和落实本土化的客观基础。
林连玉引领了战后华社自动申请华人公民权、华教本土化课程的运动,并亲自指导本土化的工作,反对和纠正了白人所谓专家的潜议程与谬论,构建了马来亚教育多元主义的坚实基础。林连玉高度敏感驱动的实践、使命感和总结能力,造就他身负承前启后中华文化加以马来亚化的优越条件。林连玉的遗著反映了这个事实,这些极其珍贵的马来亚史第一手原创著作,是维护华教,建设独立国家的巨大贡献。
落实“十六字诀”
( 四) 落实“十六字诀”斗争哲学——“不受压迫,反对压迫;不怕牺牲, 避免牺牲”, 及其落实的策略:有理、有利、坚决的态度,是林连玉平等、团结、多元共生实践的结晶。
华团和群众是林连玉打退英帝消灭华教的社会基础,而“十六字诀”则是思想武器。凭借民众与思想两大坚强后盾,林连玉克敌制胜,使《巴恩报告书》、《白皮书》与《拉萨报告书》无法得逞。林连玉是华教“维护下建设,建设中前进”辩证运动的奠基人与典范的实践者,是助力独立建国的大将。“十六字诀”在今后一段长时间内仍然有现实意义。
(五)与时并进精神——当林连玉斗争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犯了错误,对马来亚50年代的独立,看走了眼,力阻1957年11月全国华文中学生反对英国人主导的消灭华教的运动。
1960年代中,林连玉对此作出深刻、清晰的自我纠正:“真正的爱国者有双重责任,一方面要抵抗外敌,一方面要抵抗沙文主义者,两者一样重要,必须双管齐下。”(见霹雳董联会出版《林连玉》,1986年,页15)。有错必改,光明正大,使林连玉后期的思想升华到新的高度,超越了他原来的人生观“进化论”范畴。林连玉在《杂锦集》《谈马来亚的精神》一文简要地阐述了各族人民在自由平等交往中自然形成的“民族大同观”,是符合科学社会发展观的。
早在60多年前马来亚独立前后形成的“林连玉精神”,为今日希盟摆脱巫统残余势力扯后腿、将革新进行到底提供了指导方针。我们,作为民族民主的推动者,当务之急应当运用“林连玉精神”监督和协助,以稳住徘徊不前的希盟政府,使509斗争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