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吉隆坡华商蔡正木故居被拆,引起哗然。2017年,文史建筑研究者陈耀威指出槟城古迹广福宫被修坏。2018年,得知政府官员和民间虽有意推动新山老城区的文化旅游,但是民间各方力量却处于零散且缺乏横向联系。
这些事情都指出,当今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已经意识到,历史文物和古迹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并且民间也开始收集它们,设立文物馆等以保存历史。可是,对于这些文化资产的认识与保存方式等的看法不一,程度也参差不齐,甚至没有醒觉。因此,对如何保存文物一事上有不同见解。所以,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现有资源来保护古迹文物?
历史文物除了有形的建筑、照片、用具等,也包括无形的生活方式、文化与历史记忆等。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它们的特殊与珍贵,并且也是复兴在地文化的重要对象,所以开始积极保存。例如新山广肇会馆就收集了许多早时民间生活用品,并且摆放于自身的文物馆中。甚至柔佛古来的沙威,今年就以当地旧文物展览作为国庆活动之一。
文物馆彼此缺乏合作
但是这些文物如果只是储藏,没有好好地进行分类,置于当地的历史脉络中,就无法发挥功能,说出一个具有当地文史特色的故事。此外,现今许多文物馆彼此缺乏合作,主题往往重复重叠,无法相辅相成组织一个有趣的故事网。
笔者认为,各个文物馆都有不少收藏,但因为缺乏足够的文史人才,而无法对文物进行分类,并利用现有文物与资源打造文物馆。同时,一些邻近的文物馆可相互支持,各自的展览可针对同一个地方的历史,但著重不同的面向,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进而教育当地的下一代与吸引游客。
另一方面,也可突破著重实体对象的收集方式,而去收集地方上老一辈人的口述历史,透过他们查知当地过去的生活方式与重大事件的回忆等,并且以此来规划展品与方向,让各地的文物馆的收藏更为丰富与立体。透过招纳更多的文史人才打造文物馆、展馆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扩大文物的收集方式,让文物馆在现有基础上,把文物保存与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透过文物馆,也可教育人们古迹和文物所面对的重大问题——古迹被拆与修坏。马来西亚缺乏对古迹文物的认识,甚至认为不重要。但实际上,这些古迹可以修复,并且透过活化使用,让它们再度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在2014年,以文创姿态重新开幕的台南林百货,就是一个好例子。
此外,古迹修复后必须保持原样而不是焕然一新,甚至增加新建筑。但好些古迹修复后却失去原先的样子,所以陈耀威先生感叹广福宫被修坏了,也凸显了我们在文物认识与保存上还有进步的空间;槟城的韩江家庙,则是古迹修复成功的好例子。
古迹与文物保存上,可以做的事情仍然很多。但是这千里之行,就看我们要不要踏出那第一步了。
注:本文为2018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