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大学学院升格典礼及学士课程推介仪式于4月8日在该校举行,给华社捎来喜讯,可以确定如果这是发生在70年代独立大学的诞生,将会是媒体头条,锣鼓喧天,举国欢腾。今天的时局变了,尽管其社会效应已随著大学院校的蓬勃发展,到处林立而淡化,但华社应该坚信民办大学的社会角色是其他私立大学无法取代的现实。
新纪元是继2012年新山南方大学学院升格后,另一所由华社力量创立的民办非营利大学,槟城韩江学院也在等待它升格的“春天”。
无可否认,国内私立大学及学院近600多所,彼此之间的竞争态势已显现,民办大学面对的挑战及考验是严峻的,特别是中国厦门大学分校的投入,更是产生市场挤压效应。厦大分校以雄厚的财力提供极其优厚的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读,并以其完善的设备、住宿条件及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其市场的“卖点”。
注重良好校风管理
其他私立大学多有财团背后支撑,以营利为主,巨额的投入目的但求经济的回报,面对高昂学费,学生无不期望获得一纸“物有所值”的文凭。
民办大学尽管财力捉襟见肘,全靠社会力量支持,设备难以与私立大学媲美,但我们要相信办好一所大学不能只单从经济的角度看待,而忽略办学真正的理念、精神与目的。
以48岁之龄在2012年出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教授指,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今天“非营利”的民办大学要跟“营利”的私立大学在同样的平台上争取有潜能与高素质的生源,需要把重心放在良好的校风管理上。学生要能感受良好的校园文化,体会学校的有效管理、以及治学严谨等。大学靠的不全是硬件与“外在空间”,更重要的是其软体与“内在涵养”,学生对学校学术管理的观感、家长的口碑,以及学界的评比等都是对学校优劣最直接的判断。
正如新纪元大学学院理事会主席林忠强博士所言,办好这所大学才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也将是大学对华社最好的回馈。
坚持创办独大
民办大学赋予的使命显然不同于私立大学,其具有深沉的历史渊源,当年更是马来西亚华人反抗政治打压的历史产物,是维护母语教育体系的一场“动态”的全民运动。随著时代的变迁,华教领导人的更迭,令人忧虑的是,华人社会是否已松懈对母语母文的坚持?丧失当年的激情?还是仍然误判政府的“善意”?
回顾历史,1969年马华公会反对独立大学的立场,引起华人社会的不满,当年的马华公会总会长陈修信在1969年4月更形容独大要在马来西亚这样的环境中创办犹如“铁树开花”。这番讲话,激起华人对马华公会的群情愤概。
1971年独大有限公司(简称独大)向国家元首提呈《独立大学计划》要求陛下恩准,在1974年被拒绝。1977年独大契而不舍再度向国家元首提呈由4238个华团与政党签盖的请愿书要求恩准,结果还是无法如愿。1980年,独大与政府展开法庭诉讼,期待有转机,同时坚信这项法律诉讼“不只是解决发展母语教育及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问题,也是要从宪法上体现非马来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语文教育上的基本人权”。
盼化解内部矛盾
但在1982年走完相关法律程序后,还是敌不过政府的“铁腕”以失败告终,联邦法院最终是以4对1的比数驳回独大的上诉案,独大运动也就此落幕。
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创办在精神上可说是独大的延伸,虽然近年历经董教总领导层的风波,使外界对这所大学的发展产生担忧,我们期待这内部的矛盾,尽早化解,也希望前后期的各华教领导人能捐弃前嫌,重新归队,共建新纪元。
民族情感与文化使命是华文教育的性格,但办学者仍然不应脱离办大学应有的坚持与本质,拒绝沦为文凭工厂,坚守对学术的严控与把关,才能不负华社的期望。我们期待所有爱护华教的前辈与后辈,毋忘初心,在物质上、精神上支持新纪元大学学院发展,使其成为华教发展继续战斗的“桥头堡”,让独大精神的再次燃起,正可谓“石在,火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