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来西亚人民写下历史新页,一夜之间推翻执政逾六十年的国阵政权,迎来希盟执政。这场政权更替几乎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但人民以选票完成了这场民主逆转,宣告对贪腐零容忍的态度。
国阵政府长期以来的贪腐早已是公开秘密,奈何法令高墙森严,社会只能缄默承受。在国阵权力结构中,腐败根深蒂固。尤其当涉案者是身居高位的首相时,真相往往难以昭彰。2006年10月,年仅28岁的蒙古女子阿旦杜亚惨遭炸弹碎尸,其命案至今疑点重重:两名特警为何要对一位素未谋面的外籍女子痛下杀手?幕后黑手是谁,似曾呼之欲出,却又陷入司法迷雾。
真正动摇国阵统治根基的,是“一马发展公司”(1MDB)弊案。案情层层揭露,从国内司法延烧至国际执法。美国司法部2016年指出,该基金数十亿美元公款被挪作购买私人飞机、豪宅、名画,甚至资助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之狼》。丑闻发酵,终究“纸包不住火”,时任首相纳吉法网难逃,锒铛入狱,成为马来西亚史上首位因贪腐被定罪的前首相。
纳吉的入狱,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一国之首若无法无天、贪得无厌,最终拖垮的不是政权本身,而是被掏空未来的人民。没有法律的制衡,国家何以立足?
然而,据非政府组织大马稳定与问责行动(Projek SAMA)5月9日公布的民调显示,尽管57.8%受访者反对赦免纳吉,但仍有32.7%认为他对国家有贡献,应予特赦。这种“功过相抵”的论调,实际上是对正义的混淆。若一人曾任高位、有所建树,便可用权谋私、敛财而免责,岂非鼓励贪腐者有恃无恐?倘若功绩可抵罪,法治精神将荡然无存,制度威信也将一败涂地。
2022年8月23日,联邦法院最终驳回纳吉的上诉,维持12年监禁及逾2亿令吉罚款刑责。尽管2024年获得时任国家元首减刑一半,纳吉仍申请以“居家服刑”方式服刑。若申请不成,须至2028年方可刑满;若再度获减刑,最早或于2026年重获自由。
与此同时,现任首相安华领导下的团结政府,积极展现打击贪腐的“零容忍”立场。今年2月,反贪会逮捕了前首相依斯迈沙比里任内的四名助理,也在多个地点起获市值近1.7亿令吉的现金、金条及名贵饰品,并冻结13个银行帐户。目前依斯迈本人因怀疑涉贪与洗黑钱案正接受调查,焦点直指其掌权期间的贪腐行径。
可以预见,若再有一位前首相因贪腐而锒铛入狱,或许正象征我国法治的进一步成熟。唯有坚持“无差别执法”,不论职位高低、政党立场,一律依法办事,马来西亚反贪之路才能真正摆脱“政治工具论”的质疑,建立起制度的威慑力。
纳吉的贪腐,是对国家前途的出卖。这一堂代价惨重的课,应成为全体国民的社会警醒。对罪责的同情若用错地方,不仅无法彰显人性,反而将国家再次推入深渊。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