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教育大蓝图的提呈,国民型中学的名字也仿佛从深海浮到了水面。这个被誉为政府弃婴的学校,即不能得到政府公平的拨款,又不能被称为是华校,的确陷入有些尴尬的局面。
据知,目前全国有81所国民型中学,但是真正还保留著当初改制时所定下的条件的,恐怕是寥寥无几。
笔者毕业于槟城某国民型中学,深知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困境。
当我从槟城来到吉隆坡就读大学时,向旁人提起是毕业于国民型中学时,许多人未曾听说过这类学校,有者更是第一次听闻此名字。
我的母校,是一间华裔占大多数的中学,学生和教师约九成是华裔。虽然我们用的是教育部定下的课程纲要,但是却保留了浓厚的华校风味。校方规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得阅读四大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再由华文老师在课上解释文中的意思和语法的应用。学校每年也必定举办挥春比赛,出版华文刊物。至于课外活动方面,校方也重视华乐的发展,时不时会聘请校外的名师来指导学生。
今时今日,国民型中学会陷入难堪的局面,笔者认为,部分原因乃是学校的掌舵人——校长。一间学校的校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笔者母校的校长是一位非常重视中华文化的校长,也因此保留了学校的中华文化的气息。
早前新闻曾报道,有一部份国民型中学的校长更是不谙华文。那试问要如何能确保它是一间完整的国民型中学呢?当初,政府强压华校接受改制,也给予承诺,会全面津贴学校,规定华文的上课节数等。如今,这些承诺却还没有实现,国民型中学还是得向华社筹款资助学校的发展,华文课的节数也渐渐减少,政府甚至还委派不谙华文的校长来掌校。
我的母校每年年尾必定派给每位学生一本小册子,向商家们招揽广告,以筹钱出版校刊。校方也会每年举办文艺表演以筹备学校运作之费用。事情发展至今,也已经不能再回头了,国民型中学也不能变回独中了。但这个至少还有半点华校气息的中学,我们难道只能眼睁睁看著它逐渐消失吗?又或是极力向政府争取应有的法定身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