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常说:“人能弘法,非法弘人。”法一定要人弘扬。菩萨是“觉有情”。觉有情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所以,“觉有情”的人一定要发弘誓愿。如来有再好的法,要是没有人学,这个法是空的。职是,佛陀的妙法,能够入维摩诘的心;维摩诘他能够又再把佛法散播出去,以教化其他在家居士。
《论语》当中就提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惟,这也要靠吾人真正地身体力行,才能让所有接触我们的人,对佛教生起坚定的信心,进而学佛。儒家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用在学术上,没有传人继承这个事业,让这桩事业世世代代传下去,就是无后。
顺带一提的是:“法无正末,人有正末。”从历史进程来看,目前正是被公认为末法时代。再者,每一个人都有其应尽的社会责任。至于佛弟子的终极责任又如何呢?客观而言,其重点不外是: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度化众生,乃至解脱生死。
当代中国佛教(领导),应能与时并进,和关注当代人精神问题、身心状态、生存境遇,进而及时有效地为当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提供精神安慰的信仰力量。佛光山星云大师这回再度莅访星/马两地,可谓是佛法、学问、事功与传统之人文关怀紧密结合的典范呢!大师对全球问题、人类心灵处境有深切关注之余,也时刻抱持著对社会责任高度的热忱与理想,充分展示了胆识、胸襟、气度和使命感的强力。
良善的价值观
星云大师所建构的“人间佛教”及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体系与特色,乃是因应时代趋势而来,著重就社会与宗教互动的特定层面。譬如特别注重通过提升自身的愿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进而积极的关怀社会问题,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良善的价值观,必能珍视自己,和发挥良能:以善传善、以心印心(精神),进而有转移及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祥和气氛,就得先建立好家庭,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的教育功能。
新青年,新使命
再者,佛家讲“无缘不合”,端看(吾人)遇到的是善缘、恶缘。“缘”,就像是一件件艺术品(奥妙之处太深),有佳作(获得青睐),亦有败笔。惟这件“艺术品”是融入生活的。
佛光人倡导的“三好四给”,就是实践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换言之,即学习诸佛菩萨的精神,使周遭的社会╱世界更祥和。
佛法是让人来学习的,但更是让人实践(修证)的;归根究底,是让每一个人来了证的。菩提若没显现,没有证悟,不成佛道。已年届86高龄,法相庄严的星云大师仍然孜孜不倦地献身于佛法的弘扬与普及,普降甘露;而文字般若尤尽量传播不辍,饶益有情众生。
与此同时,大师一生致力弘扬“人间佛教”,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里程碑。在为青年佛教的推动更不遗余力。
“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老话,迄今仍很管用。也一直是社会对新世代最深的期许。
家国情怀,古来有之。这个11月,就有数千名(大专)新世代将用实际行动晋身“大马好”家国的祝福,验证“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含蓄强大的动力,心系家国,同心祝福。祝福是一种态度,祝福也是一种生活。
时代需要青年,青年创造时代,以往如此,今后亦然。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作为新世代的佛青,在关注自身的心愿和国家时政之外,也要为佛教日后发展储备自身的能量。21世纪的佛教,必需落实于佛教青年的基础教育,才能让正法久住,让宗教的精神不致偏离。
生活要精彩!
佛教青年人数的激增,无疑是一件充满希望的好事。或许,是这一代青年人成长的经历比较简单,受到的呵护比较多。先辈轰轰烈烈为理想而奋斗的执著和无悔,新生代很难做到;却也也到了寻找过去、整合现在、梦想未来的时刻。仅有一次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时刻在提醒自己:人生无常,“生”就是要“活”得精彩!!
我们在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时节,再次适时播下了一颗祝愿(感恩)的种子,孕育了(我们的)新希望;在每个人的心中也隐藏著一个美好的理想,一起便成生命林。
让我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为人间佛教创建一个更优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