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间,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峇株巴辖团拜活动上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自从纳吉担任首相后,大马已经加强和中国的双边关系,也承认中国超过800所大专的文凭。他担心道如果来届大选改朝换代的话,伊斯兰党、公正党与美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较好,将会影响马中两国的良好关系。
蔡细历忧心国阵倒台的话,马中关系会大不如前,暗示著人民利益将会受损(我想他特别是针对华社在发言)。事实上,在国阵执政的半个世纪里,大马和中国的关系并不是如此“立意良善”、“和谐美好”。虽然大马是东南亚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不过当时大马政府是禁止年轻华人前往中国旅游或是访问、只允许60岁以上的国民到中国探亲旅游。要到中国经商的华人也必须事先获得批准。
研究者周聿峨与胡春艳在《中马建交以来马来西亚对中国认知之改变》一文中指出,1974年中马建交后,大马政府对国民(主要针对华人)到访中国的限制,主要是担心他们会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回马后支持当地的共产党员;其次是担忧华人回到母国后会激起文化情感,强化华人的族群主义。
曾任马大中国研究院院长,现为高教部副部长的何国忠也说过,1981年,马哈迪上台后的执政初期,马中人民也是限制互访,只能保持两国之间的贸易、人民探亲及寻医联系。根据顾长永在《从区域的观点看中国与马来西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的分析,马中关系是在1989年,马共领袖陈平签署和平协议,同年中国也宣布不再承认双重国籍的公民后,才进一步向前。例如大马政府在1989年宣布国民可以自由访问中国。自1990年代起,除两国的高层官员互相拜访外,也大幅加强经济合作领域。
华社地位并未提高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家,华语更是新兴的学习语言。中国也成为大马主要的经贸来往国,前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最近访马时也说,截至2012年底,马中两国涉及的投资项目高达5000个,2012年双边贸易额接近950亿美元(约2932亿令吉),相互的实际投资已达到70亿美元。同时,中国向大马提供12亿美元优惠,用于大型基础设施的项目,例如槟城第二大桥。
马中关系日渐密切,现任首相纳吉曾经在2009年,为了配合马中建交35周年而率团拜访中国,随团的除了政府高官外,还有主要的华团代表,包括华总会长方天兴。纳吉的儿子诺阿斯曼(华文名字为季平)也到北京学习华语,更在今年槟城的新春团拜上用流利的华语向民众拜年。
一般人看到马中频密的往来,就连首相的儿子也要学习华语,都倾向认为如今华人的社会地位,比起数十年前限制到中国时提高不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中双方密集的交流,真正的受益者是上层阶级的华人、马来人与涉及官员。
郑达在《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对华直接投资》中指出,大马政府鼓励华商到中国投资、参与马中经贸合作,是积极推动华人与马来人的经济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华商发挥经贸网络的优势,协助马来人企业家跨出国门到中国发展。例如陈志远的成功集团(Berjaya Group)里,马来人就占有40%股份。至于华商,他们与马来人保持经济合作不但可以拓宽华人企业的集资管道,也能享受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
马中政府和商家的合作不关小市民的事,那首相儿子学习华文是否证明我国华社坚持多年的华文教育终于受到政府的重视?马中良好的关系有利推动华文教育?非也,非也。大家还记得在2011年4月,当时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官访大马时的笑话吗?在当日的欢迎仪式上的布景板写著“Istiadat Sambutan Rasmi Sempena Lawatan Rasmi TYT Wen Jiabao ke Malaysia”,中文译为“正式欢迎仪式,与他一起温家宝阁下的正式访问马来西亚”。在场谙中文的官员如首相署部长许子根和中国来宾看到中文的欢迎词都摸不著头脑。事后才发现是负责单位使用谷歌(Google)把马来文翻译之华文制成布景板。
蔡细历担心民联执政会影响马中关系,试问在国阵掌权下的良好马中关系,真正的受益者是谁?是普罗大众或是与国阵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家?如果连大马对中国的官方活动上,官员都选择用谷歌翻译器来译中文,试问良好的马中关系与首相儿子学中文,对华人或华文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现时代的华裔年轻人对中国不再有很深,甚至没有情意结,老年人也不一定是“中国迷”,人民更关心的是马来西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需要的是公平透明的施政。眼看第13届大选就在眼前,国阵的情势已经是水浸眼眉,要出动纳吉来打鼓,季平秀华文的局面。国阵中的老二兼高调问政的马华公会现下可能已经淹到额头上,蔡细历此时打出“民联执政会影响马中关系”的牌,让人看到马华严重缺乏掌握与分析议题的能力,露出的尽是穷途末路的窘态。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作者的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