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民联的竞选宣言在大专教育这一块上有何不足之处,在我看来是没有触及国立大专固打制的问题,也忽略如何提升私立大专的素质。
我国高教政策最根本的问题除了歧视性的固打制之外,首推高教私营化,导致私立高教机构林立,赤裸裸让教育成为一门生意,供执政党团的朋党敛财。
前首相马哈迪政府为了缓和非马来人社会(主要是华人;经济能力较弱的印度人不在他首要考量之内)对大学学位“有限”的不满,允准私人界成立更多大专,这过程当中也让一些人成为商界“翘楚”,包括林国荣创办的创意工艺学院和陈友信的英迪学院,如今都已升格为大学。
1997年,政府更通过“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法案”,正是目前高教贷学金PTPTN的源头,也让更多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财团纷纷投入“办教育”的“世纪大业”,使私立大专滥觞起来,包括与英国或澳洲知名大学合作的分校,例如杨忠礼集团和谢富年各自有份的诺丁汉大学和莫纳斯大学分校。
逃避政治的马华公会,民政党和国大党无法实质上解决固打制的问题,唯有通过开办大学来证明自己“烂船也有三斤铁”。三年后开始招生上课的厦门大学分校,对华特使黄家定“功不可没”,除了昂贵的学费,也势将如金宝的拉曼大学般带动周边房地产,简直是头金牛(cash cow)。
正因为私立高教是门好生意,有点关系的人都想分一杯羹,以致素质良莠不齐。以上大学都属不错,但问题重重的也不少。例如有谁听过位于八打灵再也的林肯大学学院(Lincoln University College)?若非去年发生该学院涉嫌颁发不受政府和马来西亚医药理事会承认的乌克兰医学文凭,我还真不晓得有这么一所院校。
几年前,我的一个印裔朋友也透过某家私立学院,把女儿送到乌克兰的大学读医科,结果半途政府取消承认该国医学文凭,差点断送了她的前途。国大党斡旋之后,政府才勉强同意2005年以前入学的学生,其学历不受影响。
高教责任转嫁私人界
环视全球,出色的私立大专不在少数。但在马来西亚,除了那些沾外国大学之光的院校以外,有多少能称得上是有素质的?只怕大部分是冲著赚钱的目的而来。
学生借了钱背了债,还不时忐忑这家学店会否随时倒闭。归根究底,原因无他,问题就出在固打制和高教私营化。以马来西亚的人均收入,多少家庭能负担私立大专的昂贵学费?唯有向PTPTN求助。但这个管道却形成了恶性循环,即政府不断将对高教的责任转嫁给私人界,最终受惠的却是朋党集团。
由于马来社群年轻人口庞大,国立大学的学额僧多粥少,不少马来家庭也被迫将孩子送去私人学院。目前在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从事研究的李福源博士就指出,若非PTPTN和玛拉贷学金,好些马来公司所经营的私人学院将无以为继。
不处理固打制,增加国立大专的机会,则会继续有大批人必须把孩子送进私立大专,无奈地背了一身债。要解决这个难题,非确保入学的学生符合资格不可,不枉国家的补助。
有了公平和透明的招生和入学程序,才能化解一般人认为免费高教只惠及土著学生的不满。国立大专的学额和素质提升后,也能减少只求牟利的劣质私立大专,而让有素质的私立大专存在,达到高教竞争的目的。
至于因为孩子在私立大专就读而不愿支持免费公立大专的纳税人,又当如何?
其实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了一大笔钱供孩子在私立大专念书而视补贴国立大专生为不公平。这样狡辩看似伸张正义,其实是自私自利,也是广东人说的“惊蚀底”。
如果这个理由能够成立,那些把孩子送去独中念书的父母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政府退回部分所得税,因为他们“没必要”资助国中的义务教育;买了私人医药保险的人,也可以“据理”反对津贴政府医院了。
教育是公共建设,不能如抽烟喝酒般针对个别群体课税。以德国和北欧为首的富裕国家之所以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因为以教育为本,把孩子送去私立大专或国外求学的纳税人也不会在公共教育方面锱铢必较。政治求的是公共的善。为此,我们务必把眼光放得更远,把高教当作长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