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六甲王朝灭亡以后的四个世纪,要以18世纪的历史发展最为复杂混乱,相信这是大部分马来亚史修习者的共同感受,因为在这个世纪几股外来势力同时进入马来半岛,逐鹿中原,除了武吉斯人,还有荷兰、米南加保人,加上半岛各州如柔佛、吉打和霹雳为了维护各自主权所进行的抗争。
事实上,在众多势力中,牵动全局,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是武吉斯人,故此18世纪也被誉为武吉斯人的时代,如果说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造王者,一点不为过。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柔佛王朝到北部的吉打,莫不有武吉斯人的踪影,可谓牵动了整个半岛西岸。如果要明晰地了解18世纪马来半岛的政治发展,只要掌握武吉斯人的动向,基本上就能很好掌握18世纪半岛的发展大势。
望加锡打败仗出逃
整体而言,半岛各州王室对武吉斯人而言可谓任其鱼肉,在其淫威之下,雪兰莪还是武吉斯人最早的立足点,往后雪兰莪王室即由武吉斯人所创立。真正能与武吉斯人抗衡的唯有荷兰的力量,当时马六甲虽然是荷人的殖民地,荷兰也尝试渗透半岛各州,尤其是富于锡产的霹雳。但是荷人志不在此,1619年他们占领巴达维亚后,即倾全力发展巴城,能投注马来半岛的资源有限,他们仗持马六甲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较为精良的武器,虽然一时三刻无法击败武吉斯人,也让武吉斯人占不了太多便宜,武吉斯人的战神拉惹哈芝阿里也因此命丧与荷兰的海战。
然而武吉斯人的骁勇善战,无疑也让荷人险象环生,吃了不少苦头。至于米南加保人,不过是搅局的角色,不足为道。事实上,森美兰各小邦的联合,正与武吉斯人的对抗有密切关系,为往后九个小邦组成森美兰奠下基础。
武吉斯人原为八爪鱼形状的西里伯士岛(Celebes)西南端的望加锡(Macassar)土人,此处在15世纪以前并不引人注目。16世纪开始广泛参与国际贸易,马来群岛的爪哇人、柔佛和北大年的马来人纷纷到此采购香料,而葡萄牙人、英国人、西班牙人和中国海商也争相涌到此地,成为众商云集的商贸中心。
随著伊斯兰教的传入,武吉斯人在17世纪初改奉伊教。三角战争的爆发,马六甲海峡成为各国商船的畏途,并改以望加锡为集中地,而占领马六甲的荷人采行垄断政策,望加锡无疑更坚定她成为对抗荷人新中心的地位,她的存在实际上宣示打破荷人对香料垄断美梦。因此,荷人与望加锡之间的一场香料贸易的垄断和反垄断斗争势所难免。为了扫除心腹大患,荷人在1666年采取断然的军事行动,击败望加锡,并在第二年签订《旁卡耶协定》。根据协定,望加锡首要驱逐葡萄牙人、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给予荷人贸易垄断权。望加锡的失败除了奠定荷人在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势力,对马来群岛而言,则是大规模的武吉斯人的海外逃亡,并相率大量涌入马来半岛,主宰半岛西岸政治达一个世纪之久。
勇武善战称雄海上
武吉斯人为一积极和充满活力,并具有侵略性的马来民族,他们也是优秀的海民和精明的商人。他们骁勇善战,是各国争相聘雇的雇佣兵。他们又从葡人处学会造船,并装置大炮和其他武器,以及各种新式的武器装备,加上勇武善战,故称雄海上。他们被荷人击败以后被逼离乡背景,经过爪哇、苏门答腊,在17世纪末开始进入马来半岛,雪兰莪成了他们最早的立足点。
1680年,武吉斯人开始定居于雪兰莪河口和巴生河口。此外,在1677年,他们也应柔佛苏丹的邀请,协助抵抗占卑的入侵后,开始在半岛活动。雪兰莪所以成为武吉斯人的主要立足点,在于雪兰莪沿岸的沼泽红树林提供了天然屏障,敌人不易进入。同时可以位控马六甲海峡,有利于商贸乃至走私活动的进行,重要的是这里出产富有经济价值的锡矿。当时的雪兰莪虽然是柔佛的属国,但占卑战争给予的重创,使柔佛无暇顾及雪兰莪,而荷人正忙于向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的扩张,无疑给武吉斯人进驻雪兰莪制造空隙,马来半岛的武吉斯人就以此为基地向半岛西岸其他地区发展。
武吉斯人首先在柔佛找到了机会。自从苏丹阿都查利登基后,马上将首都由哥打丁宜迁至班卒(Panchor),他为人忠厚,并笃信宗教,但却将政事委任于其弟拉惹穆达(Raja Muda),他的贪婪和暴虐,引得人民怨声载道,国内土酋和皇亲国戚常思骚动。新王朝不稳固的统治,给了来自苏岛米南加保人篡夺王位的机会。锡国的米南加保王子拉惹克己(Raja Kecil)不时觊觎柔佛王位,常思染指,柔佛内政紊乱,让他看到了机会,他私底下串通不满拉惹穆达的朝臣,并和武吉斯人协定共同出兵,里应外合,两面夹攻。
1718年,拉惹克己宣称是前柔佛苏丹马末的儿子,出兵柔佛首都,被买通的内臣及贿赂守卫,将所有大炮灌水,柔佛城就在不费吹灰之力下被攻夺。这时拉惹穆达发狂自戕,苏丹则逃至哥打丁宜,不久后与成功篡位的拉惹克己签订合约,自贬为首相。米南加保人统治柔佛4年,廖内成为帝国的中心,直到崩溃为止。
在米南加保王子拉惹克己夺取柔佛王位之前,曾经和武吉斯人密谋,其中一项协定就是事成以后委任武吉斯人为副王(Raja Muda),但拉惹克己却没有遵守承诺,先行进军,推翻之前的约定,此举引来武吉斯人的不满。1720年,苏丹阿都查利企图与不满的武吉斯人密谋推翻拉惹克己的统治,事败而被刺杀于彭亨。1722年,拉惹克己被赶回锡国,邓马利华(Daeng Merewah)任副王(Yamtuan-Muda),把持朝政。
邓氏五兄弟打江山
武吉斯人在马来半岛的立足,是由邓氏五兄弟打下的江山。这五兄弟分别是邓伯拉尼(Daeng Parani)、邓马利华、邓切拉(Daeng Chelak)、邓孟南文(Daeng Menanbun)和邓甘马色(Daeng Kamase)。其中又以邓伯拉尼为最杰出,是五兄弟的领袖,他率领武吉斯人的军队先将拉惹克己逐出廖内,使苏丹阿都查利的儿子苏莱曼(Sulaiman)得以复辟,并使得这些武吉斯领袖得以和马来宗室联姻,巩固他们在马来王室的地位,而邓伯拉尼即与东姑丁雅(Tengku Tengah)联姻。1723,为了控制吉打,邓伯拉尼还与吉打公主结婚。同时,武吉斯人把持的副王一职,国家政事全由副王指挥,苏丹形同虚设,徒拥虚名,这可谓是柔佛历史上的重大事变。
武吉斯人在柔佛立定脚跟后,不甘偏居南方,继续将势力往北伸展。早于1721年,邓伯拉尼即以廖内和雪兰莪为基地进攻吉打。1724,退出廖内的拉惹克己被邀请至吉打,并与吉打公主完婚,吉打王室希望借助外人的力量来抗拒武吉斯人的入侵。为此武吉斯与米南加保发生了两年的战争,结果武吉斯人大获全胜,但邓伯拉尼也因此战死。
1726年,战胜的武吉斯人要求吉打支付战费。被武吉斯人击败的米南加保和吉打领导,心有不甘,尝试从霹雳寻求马来人的支持。为此武吉斯人在1728和1742年先后入侵霹雳以破坏米南加保人的行动,武吉斯人此举还有一个目的,即在获取霹雳的锡矿贸易权,这也使得荷兰人虽与霹雳签约,但始终无法获得霹雳锡矿独占权。
1770年,武吉斯人继续追讨军费,但遭吉打苏丹拒绝,拉惹哈芝(Raja Haji)率兵攻打吉打,占领其首都,吉打苏丹只好逃亡玻璃市。武吉斯人的施压,成为槟榔屿日后割让予英国的伏笔。
1728年,柔佛副王邓马利华逝世,由其弟邓切拉继任,他曾于1740年赶走雪兰莪的米南加保入侵者。1745年,邓切拉去世,由邓伯拉尼的儿子邓甘蒲哲(Daeng Kambuja)继位,同时,邓切拉的长子拉惹鲁穆(Raja Rumut)成为雪兰莪的第一任苏丹。
1777年,邓甘蒲哲去世,由邓切拉的次子拉惹哈芝继任。拉惹哈芝接任之时,正是武吉斯人势力如日中天的全盛时期,控制了柔佛、雪兰莪、吉打、霹雳、森美兰等州。
武吉斯人的强大无疑引起了马来人和荷人的恐慌。马来人联合米南加保人共同御敌,但结果武吉斯人大获全胜,控有半岛西海岸各州。至于荷兰人则采行一贯扶助弱小的马来部落,以抗拒不易控制而足以妨碍荷人贸易的武吉斯人。由于武吉斯人的强大,荷人的政策并没有成功,马六甲城甚至在1756年遭武吉斯人包围七个月,险遭沦陷,巴达维亚派出援兵方得解围。最后荷人必须与武吉斯人直接火拼,在这场火拼中,让荷人尝尽苦头的就是柔佛副王拉惹哈芝。
(上篇,下篇刊于明日《名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