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政权被时代剧变的怒涛吞噬之时,躲过没顶之灾的末代统治者,究竟是以甚么样的心态幸存下来的呢?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一生传奇,其逊位后的经历,一直成为演艺或文学的主题,至今不衰。近年亚非地区不少独裁政坛倒台,其末代统治者的下场,亦为一般民众关注的焦点,甚至往往被放大为新闻主题。一个政权若被武力推翻,其统治者落得悲剧下场似乎是意料中事。不过,今天介绍的人物也许算是例外。
日本明治(1868-1912)末年,时已七旬的德川庆喜写下了“万事莫如花下醉 百年浑似梦中狂”(原幅藏于日本静冈市葵区的浮月楼)表达其晚年心境。此时距离鸟羽‧伏见之役触发的幕府倒台已有四十年,庆喜在静冈市过著恬淡的生活亦已经悠悠三十载。
为甚么想到要写庆喜呢?这与笔者在课堂上的感受有关。笔者本学期所教的日本近代史课,时段涵盖了幕末、明治、大正(1912-26),以及昭和前期(1926-89),即大致从1850年代至1950年代百年之间的日本历史。笔者为学生布置作业,提供了长长的一份书单,让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书写报告,并向大家汇报。在三十多名学生提交的书名中,笔者发现班上的大多数都偏好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人物传记、自传,或是书信集;其次是有关美日关系的著作;再次则是日本社会经济题材的研究;中日关系的课题亦有捧场客。
幕末时代乏人问津
令笔者微感意外的是,有关幕末和明治前期的书竟乏人问津。笔者个人对幕末时代有所偏爱,因而稍感失望,但转念一想,学生们的选择也合情合理(这涉及美国学生如何看待东亚史,拟另文再谈)。
大致而言,对普通的美国本科生来说,可能这是第一次接触日本史,就是对日本历史和文化本来稍有认识的,幕末那一段波谲云诡的历史,当中牵涉的人物与思想千丝万缕,极为复杂,学生们对此感到困难,或是不感兴趣,或至少不愿把自己的评分作业押在这一时段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使笔者对幕末时代情有独钟,教授这段历史时,也不得不以粗线条式的描述对学生作扼要的介绍,例如对倒幕派,只能标举“尊皇攘夷”的主张,对于当中的不同思潮和派系分野,则不能详及了(这种粗线条式的历史教学,也拟有空再聊)。或许因此之故,对于德川幕府最后的将军也只能轻轻带过。今天所谈的,似乎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点缺憾。
德川庆喜,1837年9月29日生于江户小石川,其父为水户藩主德川齐昭(1800-1860)。这水户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的众多大名藩地中非比寻常,为德川“御三家”之一。“御三家”即为德川宗家分出来的亲藩,若遇宗家继承人出缺,三家可提供子孙入继大统,所以在政治上相当有影响力。当中以水户藩最为著名,民间流行的“水户黄门”老爷打击贪官污吏,为老百姓出头的故事即与之有关。
回说庆喜之父齐昭,为水户第九代藩主,于幕末政坛上举足轻重,尤以进行藩政改革及抵制对洋人开国而闻名,被时人尊为贤明之君。庆喜为齐昭第七男,于十岁之年过继给另一“御三家”一桥家。在1850年代,面对美国人要求开国的要求,日本政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涛。1858年,反对开国的齐昭在政治斗政中失败,被逼引退。适逢德川第十三代将军家定病殁,庆喜虽被视为合适人选,却因其生父的关系而未能继任。德川家茂就任将军,至1866年7月,病逝于大阪。庆喜最终继任为第十五代将军。1868年,幕府终结。
庆喜虽为末代将军,但似乎并非昏庸无能之辈。事实上,他就任将军之时,是日本政坛上最孚众望的人物,不少派系均对他寄望甚殷。庆喜在短暂的将军生涯中,首先借重法国之力,推行军事改革,藉以强化幕府军备,以压制有不臣之心的西南强藩;庆喜与法国关系密切,传世有其身穿西洋戎装御马的照片,一身军服即为法国拿破仑三世所赠。1867年,面对倒幕浪潮,庆喜来一招釜底抽薪,先行辞呈,宣布襄助“大政奉还,王政复古”,让天皇重新掌政(在此一新体制下,将由庆喜率领各地藩主辅助执政,故而将军之号虽去,仍保有实权)。不过,庆喜这一如意算盘却被西南强藩以武力破坏。1868年1月初的鸟羽‧伏见之役,倒幕军突袭没有开战准备的幕府军,引发了连锁效应,触发了被称为壬辰战争的内战。大概来说,庆喜并非无所作为,只是形势的急遽变化,以及不同派系相互斗争所产生的影响,远超他的预想和能力可应付的范围。正是大树将倾,亦非一绳所能系。
请降避血战
在战争之中,庆喜并没有担任幕府军的统帅,与新政府对抗。相反,他早就向新政府请降,退到寺院之内等待处分,也促成了江户的无血开城。正由于他从来没有公然反对明治天皇,所以庆喜不久就得到赦免,后来获封公爵,过著优渥的日子渡其余生,于1913年11月22日在家中逝世,享年77。晚年的庆喜以摄影、狩猎、曲谣和围棋自娱,曾向摄影杂志投稿,亦有西洋绘画作品传世。本文标题之联虽云出自庆喜手笔,但是否确为其晚年心境写照?他是真的看透世间,认为人生仿如一梦,不如及时行乐?抑或这是退隐数十年累积的经验,以脱逸放浪的形象来保身远祸?我们无从知晓。有关庆喜生平最重要的史料有二,一为《昔梦会笔记》(1915),为其本人口述材料;另一为《德川庆喜公传》(1918),是经过史料考证的庆喜评传。
幕末动乱在日本史上一值得注意的现象,与美国内战有几份相似。在战后不久,双方人物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即超脱了派系之争,而形成了彼此均为国民英雄的形象。即使不上升为英雄人物,也没有背上历史骂名。庆喜本人即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