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一群年轻朋友聊天时,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让你选一份理想的工作,你最在意什么?”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要“自由”、有人说要“老板别烦”、也有人说“最好下班后老板还能请吃晚餐”。
我笑了,但想了一下,这其实不是在开玩笑。
这群Z世代、90后甚至00后的职场新人,他们要的,并不是“任性”,而是一个全新的职场文化:白天像在硅谷上班,晚上像在mamak档谈心。他们想要的是——东方人的温度+西方人的工作方式。
这不是幻想,而是一种正在成形的职场趋势。
东方的温度:我不是机器,我是人
很多管理层常会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能骂、不能催,动不动就说情绪受影响。”但我们也得反问一句:这真的是“太脆弱”,还是我们过去对“人性”的忽略太多?
年轻一代其实很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他们不一定要老板变朋友,但他们会特别感激在重要节日收到一条讯息、在低潮时被安慰几句、在团队聚餐时被老板拍拍肩说“最近辛苦了”。
这些在传统东方文化中看似“人情味”的举动,正是他们心中的“温度”。一个有温度的企业文化,不是天天开趴,而是让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看见。
他们不一定打算做十年八年,但只要这里有人味、讲感情,他们愿意认真地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
西方的方式:自由、自主、少废话
当然,这一代人也很清楚:职场不是学校,更不是家庭。他们追求的“西方式”,更多指向一种自由工作、少干预、结果导向的管理风格。
很多年轻人反感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没有意义的会议”、“走形式的回报”、“层层通报的流程”。
他们要的,是我知道我要做什么,怎么做由我自己来决定。
如果你愿意放手,他们往往能做得比你想像的还好。反之,如果你一直打电话催、一直在群组问“好了没?”,他们会第一时间关通知,第二时间更新简历。
在西方成熟企业中,许多管理者更像是教练而不是“老板”——他们设置目标,提供资源,然后让团队自己跑。这种方式,对年轻人来说,是尊重、是信任、是空间,也是一种更高效率的表现方式。

企业文化的转弯处
问题是,大部分的本地中小企业,还没准备好这样转弯。
传统职场文化,往往讲“控制”、讲“守规矩”、讲“你做我教”。我们习惯用“打卡时间”评估忠诚度,用“听话”来判断态度,但对新一代来说,这些标准已经过时。
他们更重视的是:
• 你有没有听我讲话?
• 我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
• 如果我做得比预期好,你有没有给我回报?
• 如果我状态不好,你有没有问一句“还好吗”?
企业文化说穿了,不只是“我们公司的口号是什么”,而是人跟人之间,怎么说话,怎么合作,怎么互相对待。
你可以不豪华,但你不能冷漠;你可以不完美,但你得有温度。
东西合璧,不是矛盾,是机会
听起来,东方的人情味和西方的制度化是矛盾的吗?不。
事实上,这两者可以完美结合。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是这样的:
•你上班的时候,不需要应酬、不用天天开会、自己安排节奏;
•你下班后,可以约老板吃顿火锅,边聊人生边吃串烧;
•你做得好,有奖励、有机会升职;
•你犯错,有人教你、而不是直接“开除处理”;
•你可以请假照顾家人、申请远程办公,公司也不翻白眼。
这不是梦想,而是世界上很多企业已经在做的事。只是我们还没跟上。
别再问“他们想什么”,试著听听他们怎么说
年轻人并不讨厌努力,他们只是讨厌无效的努力;他们不是怕挑战,他们只是希望在挑战中有人陪他们走。
当企业文化从“命令”变成“对话”,从“制度”走向“信任”,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比你想像中,更愿意留下来拼一场。
与其问:“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想怎样?”
不如我们试著说一句:“来,讲讲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就是职场真正的改变起点。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