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5日讯)太平霹雳博物馆今年4月28日至明年1月31日,展期长达9个月举办主题为“龙展:物质文化中的形象”特展,欢迎市民与游客,赴一场跨越时空、国界及文化的龙之盛宴,探索世界各地不同风采的龙文化。
顾名思义,是项特展探讨“龙”主题,展出的约50件来自世界各国的文物,不仅涵盖了中华文化中的龙形象,也广泛囊括了中东、欧洲、东盟等地区,对“龙”的多元诠释和文化载体。

事实上,龙是自美索不达米亚时代以来,在世界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物质文化象征之一。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也出现在马来群岛、日本、韩国、印度、欧洲国家及拉丁美洲的文化传统中,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当中,东西方文化的龙形象迥异。在西方传统中,尤其是欧洲,龙通常被描绘成凶猛、邪恶及庞大的生物,代表黑暗世界,会威胁人类而需要被消灭。

但在东方文化,例如亚洲,龙象征祥瑞、神圣、力量、好运、繁荣和权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图腾和精神象征,其形象深入人心,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亚洲人对龙的称呼也因地域和文化背景而异。例如,在韩国,龙有各种名称,“Yong”代表天龙,“Imogi”代表海龙。在越南,龙被称为“Rong”或“Long”,在泰国则称为“Makara”。
此外,文物中的龙纹饰也是马来群岛区常见的重要主题之一。据说,龙纹饰的出现受到了印度文化黄金时代的影响,最初出现在古代庙宇的浮雕和雕像上。后来,马来群岛社区根据喜好加以发展和改良,作为文化器具的装饰,包括马来短剑、皮影戏、珠宝、纺织品、陶瓷和王室徽章。

时至今日,一些文化物品仍使用龙纹饰,但有些则已不再使用。这是因为受到伊斯兰的影响后,尤其是马来社会,开始遵循不允许使用动物或人物装饰的宗教禁令。
在马来群岛,尤其是大马,至今仍可在古文物上见到龙纹饰,但并非在新制文化物品上。与印尼相比,大马的龙纹饰使用相对少见。
如果在陶器、陶瓮或锣等文物上发现龙纹饰,这些文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爪哇、暹罗和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间接地赋予马来群岛文物独特性。

尽管如此,一些古代马来人制作的器具,也可发现以龙作为雕刻主题。若追溯至木雕,一些龙纹饰其实是由马来雕刻家所制作,尤其是在船头、飞禽笼或武器头部的雕刻上。同样,也可发现古金属大炮的炮口和炮柄上采用了龙头造型。

总的来说,是项“龙展:物质文化中的形象”展览,也展出了东盟国家不同文化社区,在木雕、纺织品、雕塑、陶瓷、金属等文物的龙形象物质文化,参观价值高。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