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小吃,不仅有很多名字,我国三大种族都有自己的版本,但这小吃不管叫什么,也不管配什么酱,都万变不离其宗的一定不可或缺黄瓜丝及沙葛丝,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两大主角常常被配菜喧宾夺主,可有可无的出现在小吃中,而且因为会“出水”还不经放,应该没有一道吃食的“主角”会存在得如此憋屈。
这道小吃在槟城被华人叫作“鲜鱼”或“青鱼”,福建话叫Cheh Hu,为何叫“鲜鱼”或“青鱼”就连小贩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而槟城的印裔穆斯林及马来人则称之为Pasembur,至于槟城以外一般叫作Rojak Mamak或 Indian Rojak。
老实说,在三大种族的版本中,我比较喜欢吃华人版本的,也即是“鲜鱼”,虽然没有其他版本的配料选择多,但也因为没有把心思放在多种配料上,所以华人版本就好在够专注,即把炸虾饼炸得特别香脆,马铃薯酱也恰到好处与所有食材相辅相成,是一道在口感上、食材上相当“干净”的一道小吃。
华人版本的配料一般是炸虾饼、煎豆干、水煮蛋、马铃薯、老鼠炸(Cucur),再配上主食材黄瓜丝及沙葛丝,偶而还有一些小贩会配上海蜇,以增加这小吃的口感,但往往用来评价一档“鲜鱼”好不好吃,通常是其炸虾饼及酱料,只要这两样东西受到肯定,这就是一道好吃的“鲜鱼”。
至于这道小吃的食材完全没有鱼类,为何会叫“鲜鱼”?我不懂,问小贩也不懂,有谁懂的不妨分享一下。有人说,华人版本的“鲜鱼”是廉价版的捞生,所以叫“鲜鱼”就很贴切,我觉得这个说法很牵强。
第一,如果这是廉价版的捞生,总该有人捞一捞,问题是有谁没事买“鲜鱼”回来捞生?
第二,捞生和“鲜鱼”也没有太大关系,总不能因为要暗喻捞生中的鱼生,所以才叫“鲜鱼”?
我就不纠结这道小吃的名字,接著要聊的是印裔穆斯林Pasembur,在槟城基本有卖印度炒面的,都会卖标配版的Pasembur,即食材跟华人版本的差不多,分别在于他们的酱料,同样是马铃薯酱,但他们的更具风味,因为这可是他们用来炒面的酱料,能不香吗?
当然印裔穆斯林版本也有专卖Pasembur的,配料选择上也更加丰富,有鱿鱼、各类香肠及丸类,而且多数以油炸的为主。
至于马来版本的,在槟城也不多见,但他们酱料的辨识度很高,一吃就知道这是马来版本的,因为他们的酱料更符合Rojak这个名称,即更贴近我们常吃的水果Rojak酱,有加花生的辣酱,关键还特别甜,我有点受不了。
不过,马来版本的配料也更“华丽”,你会意外发现他们有卖炸大虾、炸螃蟹及炸鱼肉,他们的Pasembur更符合“鲜鱼”这个名字。
这道小吃在槟城算是通街都有的,也算是全民美食,虽然是同宗的美食,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赋给了美食不同的风味,很好的反映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即我们虽有小异,但却有大同。也在这个马来西亚月中祝大家马来西亚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