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首都?”当首次踏入瑞士伯恩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有高耸入云的宏伟大厦,没有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店或金融区,路上甚至没有车水马龙或拥挤人潮,是瑞士政府搞不清楚“一国之都”的发展概念,还是我对首都的概念太浅薄?
毕竟,翻开记忆库里各国首都的面貌,从北京到东京,从伦敦到巴黎,甚至是曼谷、雅加达到吉隆坡,无不是如争妍斗艳的缤纷孔雀,希望能将所有最厉害的发展成果全面展现。就像是个选美台上的竞赛佳丽,若不拿出最厉害的看家本领,那么似乎就显得这个国家的门面气势减半,间接影响投资者或游客的信心观感。
后来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走在伯恩的中央大道,除了靠近总车站的一小段路外,剩馀的几乎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而非是铺得笔直且顺滑的柏油路。就算是有电车衔接,大部分人都选择悠哉走在路上,感受这个维持十八世纪复古风光的老城魅力,而不是赶著各种金融或行政活动,让整条街道看来熙来攘往。
为何这里看起来不像首都?我问导游。毕竟相较起来,苏黎世与日内瓦的整体发展格局看起来更像首都,伯恩反而看起来像个二等城市,就像马来西亚的怡保、槟城或马六甲。
“为何首都看起来一定要繁荣?”她笑著反问。“这么说好了。就算伯恩看起来不繁荣,会影响你对瑞士的观感吗?你会因为首都不繁华,就不会想再来这个国家旅游或投资吗?”
当然不会,我回答。毕竟瑞士无论在经济、政治、教育、金融,甚至是国民幸福度及最想宜居的国家评级,都几乎是名列前茅,证明这个国家几乎是全方位优秀,那就算首都看起来追不上时代荣景,也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她点头,并补充一句。“与其兴建各种现代化的高楼,倒不如选择保留更多文化价值的事物。真正的强者,不是对外一味展示强壮的肌肉,而是能汇整有内在的能量,用和谐的能量将美好的价值汇整发光,这才是整体的强盛。”
10日,默迪卡118摩天楼开张,成为各界讨论的盛事。不少人都期望这个世界第二高摩天楼落成后,除了能证明大马建立高楼的能力外,并可长远为这个国家带来更多进步与繁荣。
这是个好的愿景——不过,我们也曾拥有有世界最高楼国油双峰塔,结果呢?
当时,大马还拥有丰厚多金的国库,令人艳羡的丰富天然资源,还有数不尽的各领域人才,按理来说,若许多高楼能代表国家的强盛繁荣,进而促进更多金融贸易机会,那以吉隆坡现有的壮丽城市风景线,我们早已经能挤进发达国家行列,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但是,为何大马至今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力或外交等级上一直都处于尴尬的二三线位置?
是钢骨水泥的摩天大楼不够多,才没有办法让更多国际投资进驻?那为何瑞士的最高楼罗氏大厦只有178米,高度甚至不及只有452米双峰塔的一半,但依旧能吸引许多投资前来,游客也会络绎不绝?
说穿了,都是人在作怪。只要对的人把东西运作得当,不贪污不偏袒,在建立的系统下将事情有效率完成,那么就算没有摩天高楼镇压,外资与游客自然也会把这个国家填得繁荣。
但若运作的人错了,总是虚荣迷信硬体才是王道,忽略内在的人文软实力及各民族真正的价值,那么就算有多少新大楼面世,看起来都只是自欺欺人的空洞象征。
马哈迪的“阳具崇拜”时代已结束,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向上的坚挺,而是更接地气且人性化的内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