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4年的第一天,日本石川县发生规模7.6的地震和引发浪高4.2公尺的海啸,翌日又发生日航飞机在羽田机场撞机起火。接连的天灾人祸,引起世界关注,中国海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肖程皓则因报应论而被停职。
除了相关新闻和网民的口水战外,不懂你有否注意到:无论是地震或机场撞击事故的新闻里,都看不到呼天抢地的照片和视频。就算是震级超过9级的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也好,当时也难以找到这些灾民痛哭流涕、悲痛万分或趁火打劫的慌乱画面。
后来,我知道,并不是他们不难过,而是体现了日本多年来的方方面面:厚积薄发的公民素养、持之有恒的公民教育,以及心同此理的媒体素养。
八九年前,仍是大马半岛新闻从业会职工会的我有幸到日本参与交换计划,并有机会到日本新闻协会和一些媒体机构交流。当时,我就对个人较感兴趣的灾难新闻处理和调查式报道,和一些前线记者和主管交流。
每一位被问到的前线记者或摄影记者都提到,其实311地震时他们都有拍一些搜救现场血腥画面和灾民难过的照片,但各媒体主管都很有共识不会采用。在新闻业抢独家讲竞争的情况下,这种无独有偶的共识很难得也很让人诧异。
话说创建于1946年的日本新闻协会,通过各媒体机构每年缴纳的会员费及新闻博物馆的收入(仅占少部分)来应付日常营运开销。鉴于二战时期的新闻监管,所以该会自创会以来完全不接受政府、任何政党和商业机构捐款,以免影响公信力。
最令人佩服的是,日本新闻协会有专员每天审核各媒体内容,若有不符合媒体操守的新闻报导或照片,会发信警告该机构。若重犯或严重者,会被革除会员籍。这对相关媒体机构而言,公信力会大大受损。换言之,日本各媒体合资出钱请人来监督他们;若严重违规,老板甚至还会被员工开除呢!
这大抵解释了,为何日本各媒体主管在处理灾难新闻和照片上,不约而同会有相同的共识。当然,这种共识也是媒体道德和媒体素养的体现,正正是媒体在这流量年代最稀缺的元素。
为应对天灾之准备
另一举例,则是日本东京大学专家在1976年根据历史资料等分析认为,以静冈为中心的东海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面朝太平洋、背靠富士山的静冈,县内还有滨冈核电站。因此,一旦发生大地震可能还会引发海啸和核事故等灾害。
为了这场未知的地震,静冈县政府和媒体都做了近50年的准备。除了定时演习和全县公共住宅的抗震化加固外,也设立地震防灾中心,更普及化抗震知识教育及培训救灾人员。在静冈地震防灾中心里,除了能让参观者体验地震,还结合科技给予感官抗震教育,并还有专员指导如何逃生和急救等知识。
为了这场未知的地震,静冈日报这些年来都持续每周固定有版面报道地震和海啸等知识和教育,也包括县内紧急疏散中心的站点等。换言之,防灾教育不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事,也充分突显了媒体作为第四权的重要性和媒体责任。
从地震到撞机,日本人表现出的临危不乱,不仅是公民素养和媒体素养的体现,更向世界展现了:真正的文明不在硬体建设,而是深藏在骨子里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