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华社对执政党有很多期待,而这些期待,随著政局的发展而改变。这些期待,直接影响所有华基政党或者以华裔选民为主的政党。1969年的大选是行动党和民政党(当时是反对党)首次告捷,赢了多个国会议席外,民政党首次以反对党身份夺下槟州政权。马华公会除了在1955年马来半岛首次大选夺下全部参选的国会议席外,也在2004年大选取得最多31议席纪录,而行动党当时只有12席。
1955年正置独立时期,加上多数在马来亚生活的华裔,除了少数已经定居和半同化的峇峇娘惹,多数还不是公民,也不愿意随著殖民政府的政策,回到刚刚经过国共内战和洗礼的中国,所以最期待的是能在马来亚这片土地,以公民自居。当时马华和巫统成立联盟,马华也成功为华裔获得公民权,因而差不多完美达到华社的期待。
60年代的世界政局被美苏冷战所牵动,而马共还在马来西亚活跃。那个时期,华裔公民的地位也逐渐提升,要求权益受到保障,而友族马来同胞也受到时任反对党伊斯兰党影响,认为巫统出让太多马来人和穆斯林权益。两课题结合,导致执政联盟在1969大选受挫,引发五一三事件。
开国以来,华社的需求和期待一直在改变。跳跃至今天,华社的需求在2018-2023年间迎来了重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有赖于对现实的认清和时代的改变。
华社首先的改变,是不再对承认统考有著过往的执著。无论任何一方执政,都需要考量全国人民的政治意愿和国家主轴政策。在统考上,马来西亚人在支持和反对的比例,明显反对的大于支持,任何执政党都考量了这一点。承认统考,即是统考毕业生可以升学于国立大学和成为公务员。
如今,很多统考生都兼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再者,诸多高素质且承认统考的私立学院在马来西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以及将孩子送到国外求学的经济能力逐步提升,对承认统考的期待也逐渐被现实所代替。
经济政策
接下来则是种族经济政策。在首相安华坚持不会取消固打制后,华社认清了现实。公平来说,近几次大选,希盟没有承诺会完全消灭种族政策。其实,马来西亚以外,也是有很多国家奉行土著保护政策,譬如澳洲和纽西兰。
在马来西亚第一大反对党国盟开口闭口就以民族和宗教课题来攻击执政党,任何对种族政策妥协的行为,甚至是建议,都是保送国盟入主布城的助攻。这一点,华社的眼睛还是明亮的。大格局的更改,让华社不会对政府咄咄逼人。譬如,近期有行动党领袖建议委任非穆斯林协助研究有关州议会拟定伊斯兰相关法律事宜,遭到在野和在朝穆斯林领袖的讨伐。而华社也不会要求执政的行动党在类似的课题坚持。
同样的,华社也开始反思,是否本身与友族对“马来西亚人”的定义偏差太大?友族常说华裔不谙国语,就连印裔在印象上都没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年轻华裔网民开始关注马来社群在网上的动态,包括用国语做视频和上帖文,到国语圈以国语评论。
行动党的部长,如陆兆福,倪可敏,沈志强,杨巧双,哥宾星等,其国语能力堪比土生土长的友族同胞。而马华的魏家祥,马汉顺,郑联科等领袖,其国语能力也不落人后。毕竟,在很多国家,包括邻国泰国和印尼,国语是全民的第一语言,而母语则是在后。
当然,鉴于马来西亚独特的华教体系,还是很多华裔把母语“汉语”当成首要语言和国际语言“英语”为次要。但科技发达的今天,以及经济政治体制的改变,马来语在华裔的心目中,地位也逐渐提升。更多商家因发现国语圈的潜在市场,而在TIKTOK用国语推介自己的商品,甚至因此成为友族青睐的华裔网红。
很多华社的期待,不再统一。以国语英语为第一语言和汉语为母语的华裔,不同年龄层的华裔,不同地区的华裔,都开始有了不同的期待。这个期待的改变,有赖于接受现实,因此对执政的华基政党之期许,也不再以咄咄逼人的方式直逼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