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人类的书面表达形式、工具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日常使用纸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键盘输入法,语音输入法。当“打字”已逐步替代“写字”,成为时代新趋势,学校是否还有必要像过去一样强调写字教学?换言之,要求儿童学写字是否已不合时宜?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2016年推行的新课程中,重新定位写字教学,不再将传统的连体字书写(cursive handwriting )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转而让学生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打字,与电脑打交道,以培养数码时代所需的技能。
这样的改变就像瑞典最近倡议减少依赖科技,让孩子重新棒书拿笔一样,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学习,并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流失,非常惋惜。
学习连体字的主要目的是加快速度,提高书写的流畅度。当电子化已满足了便捷的需求,不论再怎么勤练苦练,手写的速度都难以追上打字时,其存在的价值自然受到质疑。芬兰的教师也认为写字占据小学一二年级孩子过多的时间,对部分儿童而言显得过于复杂,即使到了高年段仍要大量练习写字,得不偿失,因为这些时间本可以更好地利用,有更大的用处。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已公认难学、难写。其结构和组合方式与表音文字如英文、马来文不同,把不同的笔画或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律组合起来,即形成了不同的汉字。同音的不一定同形,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形近字,所以不论是识字或写字的难度,都比学习以字母为基础的表音文字来得大,课堂中的书写教学也跟表音文字不一样,不以追求速度为目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加强识字。
透过书写,有助掌握部件、辨析字形、增强记忆,提高识字的能力。尽管已涌现比手写更快捷、方便的输入工具,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多识少写
我国自2011年开始推行的KSSR华文课程,倡议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即多识字少写字。例如一篇课文中有10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识10个字,但只写5个字。课程发展司这项举措是极具前瞻性的,因为识字跟写字不同,并不受笔画多寡影响,假设要求识写等量,两者齐头并进,将拖慢识字、阅读的脚步,不足以应付数位时代的需求。
总括而言,写字与识字是相互促进的。掌握汉字部件,认识笔画、笔顺,理解书写规律对识字、写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要求不宜过于机械化,特别是对低年段,刚学写字的孩子。矫枉过正,伤害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对汉字敬而远之,才是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