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原应是校园生活中最具活力与教育意义的盛事。它不仅承载著体育竞技的精神,更是学生培养合作、坚韧与自我突破的宝贵机会。然而,当一项教育活动逐渐远离其原本初衷,演变成资源负担与集体压力的来源,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深思其方向是否仍贴近教育本质。

近期,首都某学校发布通告,宣布将于武吉加里尔国家体育场举办为期两天的年度运动会,并将该活动视为正式的上课日。不论是否参与任何项目比赛,全体学生受校方强制出席,并需在清晨7时30分前抵达,直至下午4时才能离开,如不出席视为旷课。初中生若需交通安排,必须缴付车资以搭乘校方巴士;其他年级则受“鼓励”自行搭乘公共交通前往现场。饮食方面亦由校方统一提供,学生需另缴伙食费用。

这一幕,看似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校务安排,细细一读,却让人不禁联想起近日中国刚收官的连续剧《长安的荔枝》——那一颗从岭南高州府出发,历经千山万水、无数调动、死伤与损耗,只为最终能在长安宫廷里让贵人尝得一口“新鲜”的甘甜。当教育也开始走上这种“运荔枝”的道路,为的是展示“办得起”、“看得大”、“调得动”,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问一句:这一切,到底是为了谁的满意而展开?一场表面上是为学生而设的活动,却在“强制出席”、“自费承担”、“交通自理”的多重前提下,暴露出教育资源运作中所存在的制度矛盾与执行偏差。

形式主义压倒教育实质

首先令人质疑的是,为何运动会非得迁离校园、移师国家级体育场?若学校原本已有操场或标准跑道,为何仍要劳师动众动用大量人力与资源,远赴外地举行?曾几何时,校园里的泥地跑道、啦啦队的呐喊声、同窗间的助威加油,构成了最真实且动人的青春记忆。而今,似乎只有场面宏大、规格齐全的场所,才能满足某种“展示性”的诉求,才被视为有份量的教育活动。

学生成为“全员到场”的动员对象,仅为充实场面与数据,这不仅本末倒置,更削弱了运动会的教育意义。教育不是演出,学生更不应沦为衬托氛围的布景板。

安全责任模糊,风险转嫁家庭

其次是安全与交通安排的考量。校方虽为初中生提供收费交通选项,但其他年级学生被要求自行前往,并受建议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表面上看似提倡自主出行,实则是将交通与安全风险完全转嫁至学生与家庭。

年纪尚轻的学生是否具备独立通勤的能力?一旦在往返途中遭遇意外、延误或迷路,责任该由谁承担?在一项被视为“上课日”的校方主导活动中,却未提供统一的安全保障与监护措施,岂不令人忧心?

更令人玩味的是点名制度:每40分钟一次报到,如钟表般精准。这是运动会,还是纪律大会?学生在观众席上如同列队等待“点卯”,老师则如同官差巡视,唯恐一人溜走,便误了“大局”。这不是管理,而是“不信任”的反映。老师与学生皆被制度拴紧,成为一场形式的工具。体育场,本应是挥洒汗水的场地,岂能变成“轮班点名”的打卡台?

几近强制缴费制度,模糊公平底线

此外,尽管通告中声称车资与餐费“依需要缴付”,但在执行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若不缴费将难以参与,已构成事实上的隐性强制。30令吉的车资加上一餐13令吉的膳食费用,虽非高昂,却并非对所有家庭而言都毫无负担,尤其是在多子女或经济拮据的家庭中。

若教育活动变相成为学生“自费参与”的制度常态,那么必须同时提供明确的选择权、退出机制与经济豁免条件。否则,不但形成教育上的不公,更逐渐混淆了教育与商业行为之间的界线。

教育应回归合理、尊重与关怀

教育的核心精神,在于合理性、尊重个体与制度的关怀性。任何一项涉及全体师生的大型行政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而非以场面宏大为目标。运动会的本质,是鼓励体能锻炼与团队精神,而非考验学生的顺从程度、经济承受能力,或通勤效率。

我们并不反对运动会,更不否定大型校外活动的价值。然而,所有教育活动的第一标准,必须是:“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利益?”

若一项活动无法兼顾学生的安全、成本、意愿与学习效益,仅追求所谓“声势浩大”,它就不再是教育,而是表演。它不再关心学生的体验,而是专注如何把“活动办起来”,以便向上“呈报”时,能多写几句漂亮的词藻。

教育不能被“看起来很好”所迷惑

《长安的荔枝》中,圣人只为贵妃一笑,动用了整个南方邮驿系统,使得官员万里奔袭,不惜一切代价把荔枝送到长安。今日这所学校的运动会,虽不涉帝王,但若为了一场“排场式教育”,同样动用了全校之力,层层管理,学生自费、老师加班,甚至家长担忧——

那么,学生所尝的,还是成长的果实吗?还是只是另一颗被赶著吃下的“制度荔枝”?

我们呼吁校方三思:别让学生成为你制度里的荔枝,别让一场原本属于青春的盛事,沦为行政体系里的风景线。

若不能诚实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再高规格的场馆、再完整的流程、再齐整的队伍,也不过是表象之下的一场集体疲劳。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马新第二通道油站凌晨枪击案】一男中枪被弃尸医院 警证实捕3嫌犯

阅读全文

丈夫日前才坠楼身亡 雪妮惊传离世终年77岁

阅读全文

美食中心遭火神光顾 7档口被烧毁幸无伤亡

阅读全文

6旬华男疑酒店三楼停车场坠下  当场身亡

阅读全文

巴士撞限高栏杆 车顶严重损毁

阅读全文

与赛里木湖浪漫邂逅   神山背后见证蒙古族婚礼

阅读全文

刘美莎:公共空间禁酒的初衷

八方论见

森美兰州政府日前宣布将在特定公共场所禁酒,并对违规者开罚2000令吉。此政策一出,马华第一时间跳出来批评为“伊斯兰化”、...

阅读全文

叶爱丽: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

八方论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前我与友人去了中国来了一趟江西文化之旅,我们4位阳光...

阅读全文

王会学:魏家祥不认2017年的言辞?

5,381点击 八方论见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最近趁著大学预科班课题,接二连三抨击昌明政府,最后把枪头指向国立大学、特别是马大,所推行的直接招生制度 ...

阅读全文

谢委谒:别让你的选票成为政党圆梦工具

5,141点击 八方论见

目前的团结政府执政近三年来让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已经是无从狡辩的事实。很多华裔选民除了开始为自己过去一直为希盟涂脂抹粉而感...

阅读全文

赖芊翠 :不是每一桶冰都会带来“突破”

八方论见

近日,一段“冰浴挑战”的团建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画面中,一群女生浸泡在冰桶中,其中一人脸色苍白,冰浴结束后甚至一度疑...

阅读全文

林文杰——中东新火线:以伊战争如何撼动全球权力平衡

八方论见

2025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的火药桶终于引爆。一场短短12天却震撼全球的战争,不只是两国间的武力交锋,更是一场关于霸权、...

阅读全文

陈维浤:大马教师压力与健康管理危机

八方论见

近年来,马来西亚频发的教师暴毙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悲剧不仅令人痛心,更暴露了教师群体在高压工作环境下面临的身心健康...

阅读全文

柯福特:青年担当·文化传承——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吉隆坡交流行

八方论见

长期以来,庙宇被认为是宗教与民俗活动的场所,青年多半止于协助筹办庙会、演出舞龙舞狮,或维持香火。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

阅读全文

曾志涛 :虚拟歌手——未来娱乐产业的新支柱?

八方论见

从日本初音未来、中国的洛天依、韩国的MAVE,到最近广受热议的AI虚拟歌手Yuri,虚拟歌手似乎走向主流舞台。AI虚拟歌...

阅读全文

任治荣:公开招生通道SATU——行动党又再实行障眼法

八方论见

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本应是举国欢腾之事,标志著驱逐积弊,破旧求新。然而,令国人深感失望甚至愤怒的是,新政权在诸多政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