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庙宇被认为是宗教与民俗活动的场所,青年多半止于协助筹办庙会、演出舞龙舞狮,或维持香火。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的出现,就尝试突破这样的刻板印象。青年团不仅关注庙宇事务,更主动走进文化、教育、社会议题之中。

在去年2024年8月初,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就展开一场别具意义的交流之旅,前往吉隆坡参访林连玉纪念馆与隆雪华堂,展开一连串关于华文教育、青年公民意识、人权议题的深度对话。这场以“青年担当·文化传承”为核心精神的行程,充分展现出庙宇青年团跳脱传统宗教框架,走进社会、接轨时代的坚定意志。

在参访林连玉纪念馆时,获得林连玉基金会主席侯渊富先生、署理主席廖文辉、副主席姚丽芳、纪念馆馆长徐威雄以及执行长张竣文等热情接待。青年团成员在纪念馆的导览中,深刻理解林连玉先生为民族教育所作出的牺牲,也认识了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

双方探讨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青年对公共议题的关心程度、如何激发青年参与华团的热情等议题。基金会也对青年团提出殷切期许,希望团员们能够持续关注时政与族群事务,走出庙宇、走进社会。

林连玉先生,被誉为“华教斗士”、“族魂”,一生捍卫母语教育,为多元文化社会贡献良多。他的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深刻影响著今日华社与青年的价值观。

林连玉基金会主席侯渊富(右5)接待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到访,右4为作者。
林连玉基金会主席侯渊富(右5)接待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到访,右4为作者。

在拜访享誉全国的隆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时,获时任隆雪华堂青年团团长李仕强亲自接待,副秘书颜志杰、理事蔡传煌、团员王玟皓等也热情参与。交流座谈中,双方围绕“民主、人权与青年的社会角色”展开对话。青年团成员分享了他们在地方上的观察——青年对公共事务的冷感、资源不足与管道有限的现实挑战,也表达了对未来更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渴望。

李仕强团长也亲自带领士乃青年团参观隆雪华堂历史走廊,逐一讲解该会堂百年发展、抗争故事、公共倡议,尤其著重讲述了隆雪华堂在近年来推动的言论自由、公民教育、反歧视运动等议题,让青年团成员感触良多。

庙宇青年团: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这两场交流不仅是跨组织、跨领域的对话,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地方与首都之间的相遇。

这不仅是一种“在地觉醒”,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新模式:青年用行动诠释传统价值的当代表达,用交流拓展地方文化的公共性。

我们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在尊重祖先文化的基础上,让青年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有当年轻人愿意主动承担,传统的根才会继续往下扎,文化的枝叶才会继续往上长。

未来展望:走出地方,连结社群

这些参访不仅加深了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青年团对文化历史的认识,也拓展了对公共事务与社团角色的整体理解。透过与不同组织的交流,青年团进一步认识到青年在传统文化组织中的定位,已不再局限于执行或协助角色,而应积极参与社群发展与文化传播,成为地方活力的一部分。

从地方庙宇出发,青年团逐步建构起一种结合传统根基与时代需求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著重仪式与民俗,更关注青年自身的成长、社群的连结以及文化记忆的延续。在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公共参与意愿日益稀薄的背景下,庙宇青年团的存在与实践,展现出地方组织在文化认同与社会联系方面的潜在力量。

面向未来,青年团将继续秉持本土精神,在文化延续与公共意识之间寻找平衡,以更稳健的节奏持续深化组织基础、扩大青年参与空间,并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系列有节奏、有方向的内部建设与对外交流,逐步建立一个融入社群、扎根地方、面向未来的青年平台。

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
士乃恒顺港大伯公庙。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华裔一家三口被发现陈尸家中 死因不详

阅读全文

华裔一家三口陈尸家中 警现场发现“助处理遗体”遗书

阅读全文

北海校门前惊传枪击 皮卡车主命大仅擦伤逃过死劫

阅读全文

鹿晗暴瘦疑深陷情伤 陈赫帮回应了

阅读全文

司机怒斥飙车族 “撞到也不在乎”

阅读全文

云顶巴士失控 撞停车棚压毁车

阅读全文

曾志涛 :虚拟歌手——未来娱乐产业的新支柱?

八方论见

从日本初音未来、中国的洛天依、韩国的MAVE,到最近广受热议的AI虚拟歌手Yuri,虚拟歌手似乎走向主流舞台。AI虚拟歌...

阅读全文

任治荣:公开招生通道SATU——行动党又再实行障眼法

八方论见

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本应是举国欢腾之事,标志著驱逐积弊,破旧求新。然而,令国人深感失望甚至愤怒的是,新政权在诸多政策上,...

阅读全文

锺无艳:大马社会最冷一角,藏在华人社区?

八方论见

“如果你在路边出事,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会是谁?”或许你已经知道答案。这是一个我们不愿面对,但心里隐约明白的现实。许多时候...

阅读全文

江文宏:马华借昌明政府改革“松口气”

八方论见

内阁一锤定音,所有在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SPM)中考获10A(包括A-)的优异生,无论背景,皆可进入大学预科班。这无...

阅读全文

陆禹诚:从卫塞节庆典,看各州如何对待非穆宗教

八方论见

每逢卫塞节,各州政府的卫塞节庆典新闻和拨款纷纷上线,看似百花齐放,实则高下立判。今年,不少州属开始加入举办州级卫塞节庆典...

阅读全文

振民:探讨公务员“瘦身”改革措施

八方论见

据报导,马来西亚公务员大约有160万人,约占总人口4.5%,即19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公务员,以人口比例是亚洲最高之一。每年...

阅读全文

刘美莎:从纳吉到赵明福,总检察署的专业与责任何在?

八方论见

马来西亚司法制度接连出现两项引发公众震惊的决定;其一,前首相纳吉在第二宗SRC案件中获判“释放但不等于无罪”(DNAA)...

阅读全文

张溢豪:屠龙者终成恶龙

八方论见

沙巴大学13名学生因参与“反贪2.0行动”集会而面临停学或开除的风险。校方虽仅确认其中两人直接卷入焚烧首相漫画肖像事件,...

阅读全文

马斌:中国中亚纽带更紧 三种杂音当警惕

八方论见

2025年6月16-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峰会成果丰硕,推动中国与中亚合作迈向新阶段,“...

阅读全文

赖芊翠 :独居者的隐形生活

八方论见

她的死亡,没有声响。 一名女副校长在家中离世,整整一个月后,邻居因异味报警,才揭开她悄然离世的事实。这不是悬疑小说,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