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不少节日在各种商业化活动的助攻下,仪式感也被物质化所等值。除了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成为商家赚钱的商机、一些人的攀比机会外,现在就连毕业也变质了。
情人节原是一名与典狱长女儿相爱的死囚被判刑的日子、母亲节源自于一名悲痛的单身女子丧母追思的日子,父亲节则是纪念感恩一名父亲成为鳏夫后不再续弦的日子。如是者,这些节日实则在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人,所以如何庆祝其实也只是流于形式。
毕业,也只是我们在学习路上的一个阶段、一个里程碑。在结束了一个阶段以后,大家可能各奔前程,所以毕业的意义其实也是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另一种形式,同时调整与装备好自己来步入下一个阶段。
岂料这几年,毕业一再成为新闻题材,从毕业礼到毕业旅行,仿若成了学生们提前沾染铜臭味的预习,也突显了各家庭间的贫富差距。
不是吗?在餐馆举行毕业典礼和叙别餐会,然后动辄都要四位数的毕业旅行,美其名是要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有个难忘的毕业典礼或毕业旅行,但实际上却让多少家长背上沉重负担啊?
说得好听是非强迫性,但潜台词却体现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没有强迫,但如果没有经济能力的话,只能选择不参与。
传承正确价值观
我的小学毕业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当时的毕业旅行是一两百令吉的雪隆游,但对于贫穷家庭来说,这就是一个月的租金了。也因此,我没有毕业旅游,当时少不懂事的我确实为了此事埋怨过父母,也为自己的窘迫家境而感到自卑。
教育不是应该教我们同理宽容和互相尊重吗?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应该在公平的情况下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吗?为何一些同学应该因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而被排除呢?更何况,在餐馆举行毕业典礼和要价四位数的毕业旅行是由华小举办,而非学生们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优渥的国际学校啊!
比起动辄要逾千令吉的本地游,甚至是数千令吉的东南亚游,为何校方不举办更有深度的旅游,比如到乔治市或马六甲古城来趟历史之旅、到鱼米之乡体验劳动血汗之苦,抑或到乡郊体验葱绿自然奥妙呢?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总在追求虚幻的物质,但往往忘了品味生活的深度。孩子日后长大了也可能会淹没在追名逐利的繁华中,所以我们不需急于让他们沉浸在物质里,倒不如让他们真正了解毕业的本义,借一趟毕业之旅与同窗叙旧情,也从中沉淀自己、好好认识我们这一片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