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络流传一张据说拍摄于吉隆坡柏威年广场餐厅的告示,将中国管用的马来西亚货币译名“林吉特”大剌剌的印刷在相关告示中,而不使用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所规范的“令吉”,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
我国的华语长期都有规范字眼的限制,而过去我们也对于华语的遣词用字该如何规范?以何种标准规范?有过多次的讨论,甚至在2020年我也写过一篇名为〈从“制动”论本土华语规范〉的文章,从本土语言使用的习惯讨论过相关课题。
当初在讨论“制动”和“煞车”的用词时,就有人觉得中文用词当然要以中国的规范为标准,那如今在“令吉”还是“林特吉”之间的选择上又该如何判定?毕竟这是马来西亚货币的用词,总该是我们说了算吧?
本文跟三年前文章的立场一致,仍然重申我国华社应该要对本土惯用的华语用词有信心,而不是被中国那套所谓正统华语牵著鼻子走。语言的发展会跟随所使用的人、社会脉络、文化情境等发生变化,产生在地化的情况,最终成为某地特殊的语言文化。
这除了对本地华文的信心外,也是中文本土化的问题,只是很遗憾在这些年每次讨论中华文化本土化的课题,讨论就会被政治意识形态牵著走,总有人会觉得所谓本土化就是去中国化,甚至要跟马来文化同化,结果讨论就会被拉到标签、谩骂和人身攻击的结果。
大马中文独特性
其实,事实是我国的华语有著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特性,民众所使用的华语除了受到籍贯方言的影响外,更是中文、马来文和英文混杂的产物,这是星马地区特有的华文语境,不管是发音还是遣词用字,本土华语就是跟中国规范的华语不一样,只有彻底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才能够找到对自己的中文有自信,而不是为了迎合中国而放弃我们的独特性。
到此,大概有些读者的神经又被挑起,觉得我在搞去中国化,在分裂中华民族。如果你会这么说,大概就是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别的不说,就单从中文使用的角度来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也不断跟不同的民族互动,融合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就今天来看,中国不同省份、不同的籍贯的发音、腔调和用词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大马的华人怎么就不能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中文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