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认识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他们家族投资很多的公司,有十多个事业项目,他自己主要专注在最核心的业务,占了集团业绩的70%。前几年他们的核心业务维持在7~8%的业绩和利润的成长,但是没有了早十年前的双位数成长。他们在找新的成长引擎,投资和收购了十多家新公司,这些公司业务范围很广,都由各别不同的团队带领。每一个团队都在投资阶段,有些开始损益平衡,有的可能还要3到5年就可以有很大的突破;各别CEO都很看好自己负责公司的未来。
但是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些新创公司的营收都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们集团核心业务虽然只影响不到20%,但是这些新公司却需要集团拨出大量的现金来支撑。他正在重新评估这些投资,可能有一些需要壮士断腕,把它结束或者快速转型。
当年在集团公司上班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挑战。我们负责的公司能够持续成长是因为操盘的老总会要求我们维持30%力量去开创新事业、新领域或新产品。应用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Ansoff)提出的安索夫矩阵,我们其中一部分是用原来产品去开展新市场、新区域,或者在原市场投放新的产品或者重新定位旧的产品;这都是关联性拓展的策略。
如果是全新的商品到全新的市场,除非我们有新的技术或者人才,有绝对的把握,不然绝不贸贸然进场。维持这个7:3法则,在新开创的30%,也不要把所有鸡蛋放进一个同一个篮子,要把新事业投放在不同的项目。
在过程当中,我们也曾经犯过错误。当年决定到台湾去开展新业务,就没有做好足够的功课。我们把公司注册好了,开始要进口产品,结果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核心产品是不能在当地贩卖的。因为药品包括中药必须重新在当地做临床实验,而过去通过临床实验的产品几乎是零。这个专案,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马上就决定撤退了。
我们也有很好的经验,就是收购了一家卖蜂蜜产品的小公司。该公司的原创业者,希望通过我们公司的资源和知名度,把产品继续卖进去所谓的更现代化的通路如西药房,然后和其他纽西兰的蜂蜜大品牌竞争;效果两年都不好。后来我们创新一个以峰产品为核心品类的自有品牌(house brand),在我们自己家的80多个店上架。配合我们的教育训练和行销手法,这个品类创造了一年过千万的综合业绩。但是,当我们拿这个品牌去开独立的门店,也是证明失败的做法。后来回来自己店中店的做法却开展了品牌经理的运作模式。
总结来说,企业经营的进或者退,没有必然成功的法则,每一个专案必须是百分之一百的投入,找到成功关键因素才能有成绩;但是当关键时刻,壮士断腕一定要砍得快、狠、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