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件没看原文就会引起误会的报导。我大致了解某律师的话,使用语言要视乎场合,如果在友族(多数人)的身边,则应该使用大家的公共语言(英文或马来文),避免产生友族无法融入对谈的现象,也指这是没礼貌的行为。关键不是语言而是场合,明显的语言是沟通的工具非目的,所以这点没错。至于应不应使用公共语言,我认为,这点的合理性在于谈话对象。
这里先提出我对公共语言在我国的诠释。广义上来看,只要是被运用在沟通上,且能够达成沟通目的的语言,无论用什么语言,那就是公共语言;狭义上来说,公共语言是多数人的语言,放在我国的话,即马来文(马来人为主的国家)与英文(国际语言)。
从场合上作切入,假设我们在开会,座上有10个马来人、5个华人、2个印度人,在这里使用马来文和英文,相信是很正常的事,谈话对象就是这个空间里的人,信息传达很快达成。若这空间里有人马来文与英文认知程度不高,这就变成沟通对象的语言问题。此时有人提出,请用华语作为传达语言,这就会为难多数人。这看起来像是少数须要服从多数,但在现实面来看,就是如此。
语言不是重点
会议的最终目的是传达信息,而这种小众的会议,必然是会确保全部人了解,为了达到这目的,狭义的公共语言就是变成广义的,让彼此都能完成沟通。若我们换成大一点的空间,例如百人会议、百人讲座、演唱会等,主持人说的是多数人的语言,而有人听不懂或半懂半不懂,可以选择私下了解,或通过其他管道帮助了解内容。这都是一对多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公共语言。
然我想强调另一个点是,语言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信息传达。就算主持人在土团党的政治讲座上用华语作为语言也没问题,因为这空间里的人都听得懂是它的前提,而这没有破坏多数人的公共语言。
重点是谈话对象。在一个公司里,我希望用什么语言来沟通,都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与我谈话的对象也必然是用同一语言,而我为何要在意四周人的语言使用?谈话对像决定了语言的使用,如果我没有要求其他人加入,他们也就无法成为语言使用的考量因素。
在一个小圈子里(华人居多)有马来人朋友,我却用华语跟华人朋友聊天,他可能会不舒服。这就是一种没有顾虑少数人的表现,因为在这空间里他存在,他也成为加入谈话的对象之一。然实际上,我们大家会用英语沟通,省略信息翻译的过程,更轻松自在。
倘若公共语言必须被运用在公共空间,树立一种语言大一统的现象,这就会掀起一阵“打倒文化霸权”集体意识运动。这种强制式地推动共同语言无法形成,因为在大马人的生活中,早就有公共语言了——马来语和英语。你遇到马来人就说马来话、印度人就说英语或马来话,这就是大马的生活语境,你很少会看见华人向马来人或印度人说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