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牧师马丁尼默勒的警世碑文:“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因我不是共产党主义者;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说话,因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向我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相信大部分人对以上警世碑文都已耳熟能详,因经常被不少时评家、媒体人所引用,如在警惕国人有关宗教化之趋势上。另外,“义和团”、“红卫兵”等亦属常被其人引用的“典故”,包括用来批评董总内斗双方的过激行为。
奇怪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哪位忧国忧民的论者,尤其向来对在野党之“推动、纵容宗教化”,和对董总诸公之“好斗勇狠”特别敏感者,引用上述“经典”来评论最近国阵政府的所作所为。
质言之,后者的挥舞权力,不论是恐吓、警告、扣留、通缉、逮捕、撤职、吊销执照等,诚已近乎制造白色恐怖,有关“经典”更应及时被搬出来警惕民众才对,然那些一贯勇于批判在野党和非政府组织者,何以保持“优雅的沉默”?
或许,人们不得不承认,时评家、媒体人等,都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其中某些是亲当权者的,所以甭期望他们会很公允、中肯地发言。虽说极其昭彰的事实是:掌政者的权力和影响力更大,但他们却偏偏对在野者和民间组织有著更严苛的责任,甚至道德要求,动辄紧咬其弱点、弊病、错失等大书特书。对当权者呢,就经常怀抱“同理心”,不仅心平气和,某些还热衷于替其做各种“关说”、“澄清”、“补镬”,或模糊焦点、转移话题的工作。
另外,也许某些时评家、媒体人等,不是没看到当权者的恶形恶相,惟毕竟要考量到自身饭碗,甚至安危,所以还是保持缄默或隐晦些好。如此态度,当然不够格当知识分子,所以其人或从不敢以知识分子自居。扪心自问,或许大部分人也无法在这一点上对人家要求多多,因自己也怕。无论如何,若这些人平日对在野者和非政府组织,总是高调地又讽又骂,包括抖出上述“经典”来显示“隆重”的话,那人们倒是有理由质疑其是否欺善怕恶。
简言之,对权力相对大者严苛,对权力相对小者则温和,即使亦属“倾斜”,但人们尚可通融,类似小孩子闹事可不必太计较那样。惟若是反过来,对权力相对小者刀光剑影、百般声讨,对权力相对大者却束手束脚、缩头缩脑,如此“见底踩、见高闪”的市侩,肯定叫人不齿。
如何解释本身其实不是市侩,或是那些忠实地支持当权者的时评家、媒体人总得面对的“印象挑战”吧?——若他们还在乎民众观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