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采用国文进行教学及研究的建议或提案,被不少人猛批为“倒退”。某些人直指国文未充分具备“知识语文”的资格,所以难以扮演传播及生产知识的角色。坦白说,以无疆界、无孤岛的知识界大环境来论,国文的确仍处于颇落后、局促且被动的地位,若光从“政治正确”出发而硬性规定国内大学都得实行国文教学及研究的话,恐怕只会是个灾难。
然而,若因此而排除采用国文进行教学及研究,一味偏用英文的话,国文在缺乏高等知识殿堂作为温床或舞台的窘境下,要逐步自我提升为知识语文的机率只能说是更渺茫,乃至无望,毕竟其连“暖身”的空间也没有。是以,人们若真的爱惜国文、有心协助国文稳步增值,最终晋级为国际知识语文之列,就应当认可有关建议——只不过不一定得跟著掉入官方一贯的单元化思维和处事方式就好。
坦白说,大学本就该享有相当大程度的办学自由,毋须被执政党团及官僚牢牢捆绑、操纵,这问题实际上和媒介语之选择同样重要(乃至更加重要)。政府著实不必强求所有大学都该走某种“钦定”模式,而是放手让其多元化、特色化,只著重在对其进行专业伦理和学术品质上的监督及管理就好——至于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干预更应避免。易言之,私立大专应被允许自行选择主要媒介语,不论是国、英、华、印、阿拉伯语等都好。
至于国立大专,其实也不一定得统一化、制式化,为照顾国文的发展,政府大可选择性地以数所大学为基地,全力推动国文教学和研究,其他的则让其持续以英文为主。最理想的情况是:当以国文为主的大学能逐步强化国文的知识语文地位之当儿,以英文为主的大学也能于教学和研究上与国际紧密接轨,乃至晋身更高的国际排名。简言之,就是“双管齐下”。另外,一些非大学的官方研究机构,也可通过大量生产国文研究成果来推动国文的知识化。
归根结底,一个语文的生命力乃在于其生产力,生产不了新知识的语文始终都是处于劣势的。国家有必要尽力地协助国文学界创作更多、更优秀的国文成果,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维持几所一流的国文大学。至于那些“政治先于教育”,往往被短视的民族主义,乃至民粹主义挟持的“一刀切”政策,还是少有为妙。毕竟切掉了国际语文之脐带后,国家连基本发展也不保,还能保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