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当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在冷战结束后,流行一种和平与发展观,认为和平与发展,将是今后世界的主潮流。总体上言,这种说法应是说得通的;只是,在局部面,各类争端,互相残杀与战争,也时有所见、所闻,如南斯拉夫的内战;非洲户旺达的族群灭绝惨剧;利比亚内战;叙利亚内部,或中日韩之间的领土纷争,或中菲越之间的领土纷争。这些纷争,应根据什么原则来处理呢?
如何解读这些事件?应该说,不同事件有不同的历史与现实背景,难以一概而论;只是,由于人性皆然,一些学术界的通常解读视角,依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略作调整,这些视角,也适用于一国之内的族际、教际、阶(级)际关系。差别主要在于,国际上的行为主体为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各类其他组织,而国内的行为主体则是政党、族群、性别、地缘组织、各类公民社会组织等。
(一)现实主义视角。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权力与国家利益至上论。当然,所谓的国家利益,也可能是被特殊利益集团,如军火、商产业集团所骑劫的国家利益至上观。这类现实主义认为,政治根源于人性,而人性本质上是恶的;权力决定利益;权力与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事实;据此,尽管有所谓的道德,其作用却相对有限,权力政治至上。其结果就是强权就是真理。政治追求的就是霸权性稳定(Hegemonic Stability),如美国霸权、巫统霸权。
(二)理想主义。顾名思义,这是相对于现实主义的伦理性,而非权力性政治观。其人性假设为,人具有良知、良能、正义感,且可以通过教育等方法唤起人类的善性。据此,人应以公平与正义取代赤裸裸的强权政治。在实践中,则突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作用,如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森(Wilson)所提出的“14点计划”(14 Points),设立国际联盟来调和国际关系、限制不当的国家利益等。
(三)随著全球化的作用,1990年代后,国际关系出现一个称为“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规制主义观(也译为机制主义)。这是种超越不讲理的强权主义,与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的一种“合乎现实的道德主义”。有人认为,这是种既合乎现实,又有助于实现人类理想的规范国际秩序的新思路。基本上,欧盟是这一思路的代表。
这个视角不突出人性是善或恶,而是认为,人类若要实现进步与和平,则应利用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规制来保证之。这种思路也著重相对而非绝对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它特别重视规则与条件的公平与公正。伸言之,它虽承认国家利益,却主张不应损人利己,只应追求相对的合理利益。
进而言之,它相信总体上言,尽管有这个那个利益冲突,不同国家间的根本利益是不矛盾的,如世界和平、共同发展、反对侵略与战争、维护秩序稳定等。从行为准则面言,任何一方也不应追求完全的胜利或绝对的安全,而应合理妥协。追求完全的霸权、绝对的安全与利益,只会导致永无休止的不安与斗争。据此,它也著重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职能。
可以说,这是种整合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合理要素的务实的理想主义。它不追求过高的理想,而著重在护卫人类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