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董总是大撒谎者(Pembohong Besar),而董总则反指,教育部长“说话前后矛盾,令人质疑其真实性”(见东方4月14日)。
巫统∕国阵领导的政权,有否平等对待各源流学校?此点,只要看历次第五大马计划中,对各源流学校的拨款,便可一窥究竟。
长年以来,华社对所谓的“第二所得税”便久有怨言,而“以赌养校”的公益金计划,更令人质疑,何以不能光明正大地平等对待各源流学校。
说起来,自19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走的就是要“壮大国民学校”,让所谓的方言(Vernacular)学校加速消亡或自生自灭的路线。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只要不在思路上改变这种单一化思路,这个问题将得不到圆满解决。
就单一化而言,它至少有二个基本问题,其一,它合理与否;其二,它有效与否。就合理性而言,自二次战后,尤其是1948年联合国发表号召性的“世界人权宣言”以来,基本人权已日趋成为全球标准(Global Standards),它之所以能成为标准,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自然公正感。就文化教育面言,人权宣言强调“人人均享有受教育权”、“父母有权利为其子女选择所欲的教育”、“人人均应在其国内,享有同等便利与公共服务”等。这些基本人权之所以是基本,在于它是普世性与一般性的,而非地方性与特殊性的特权。
大马若真要成为先进国,首先便得提升其文明程度,先成为一个文明国,其次才是高收入国。实则,大马若能更上层楼,签署《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消除种族歧视公约》(ICER)等。将有助于提升其国际地位,与促进真正的国民团结,进而实现真正的多元中的统一。
自二次战后以来,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已成为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就一国而言,平等公民资格(Equal Citizenship)也已成为举世的正规的国民团结的公民纽带(Civic Tie),不把国民团结的重点放在这个平等公民权的公民纽带上,而去搞什么单一化、单元化语文与教育,只能说是本末倒置,效果适得其反。
二次战前的几百年,西方各国,尤其是法国、德国等,曾把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种民族、一个语文视为国富民强的工具与手段,而加激了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与战争,以及中央集权的趋势;只是经过二次大战后,这种单一化的国族国家观,已日益受到质疑,而取而代之的,则是转而重视民主法治、人权与无异的公民权,欧盟甚至提出了以欧洲公民权(European Citizenship)为基础的一体化进程。
这种思路的转向,无疑是符合当代重视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的。这是个重视和平、发展、平等、民主化与分权的时代,由战争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单一化国族国家观,已落后于形势。做为一个多元语文、族裔、宗教国,大马的出路便在于善用这个既成事实,使多元发挥其潜能与优势,这才是国民团结,共存共荣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