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的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人数达1万6325人,占2019年医学证明死亡人数的15%。过往常用于诊断心脏疾病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如今多了一项“血管内超声波技术”,协助医生获取更准确的检查数据,提高心脏手术的成功率。
冠状动脉(CAD)主要提供心脏运作时所需的氧气和能源,当该动脉因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时,患者会产生胸闷痛、冒冷汗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急性血栓,进一步发生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甚至是心脏性猝死。一般而言,医生将评估患者的生理健康状况、临床症状,以不同的方式综合检查及诊断。较为人熟知的心导管检查,是将显影染剂注入动脉,透过数位化透视摄影产生平面影像;然而这种影像存在著视野死角。
血管内超声波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则解决了其他心脏疾病检查的限制。该技术是通过导管将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提供血管腔内横截面影像,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判断血管直径、病变的严重程度等,对治疗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吉隆坡心血管中心(CVSKL)心脏疾病专家顾问,拿督泰米尔医生(Datuk Dr. Tamil Selvan)表示:“IVUS技术使医生能够由内到外观察患者的心脏,它的出现是马来西亚心脏病学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在医生为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前掌握更多心脏的信息数据,可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我鼓励更多医生使用IVUS技术。”
IVUS技术已被证实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一项为期3年、涉及1448病例的研究发现,在进行心脏支架手术之前接受IVUS技术检查的病患,术后动脉再度阻塞的机率仅有6.6%,比未进行IVUS的病患降低10.7%的机率。
CVSKL心脏病顾问医生拿督罗斯里(Datuk Dr. Rosli Mohd Ali)指出:“透过使用IVUS,医生可以清楚看到支架在血管中的扩张效果,从而减少术后产生并发症的机率,达成更好的长期成效。研究显示,IVUS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患需要后续干预的机率。”。迄今为止,罗斯里及泰米尔已经分别进行超过100场的IVUS技术指导。
IVUS的使用可为医疗团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其中包括:
1.血管的状况
可检测出正常血管管径大小、血管狭窄段的长度,以及最狭窄处的血管截面面积。由于冠状动脉具有弹性,当管径狭窄至40%之前,血管的正向重构将可能导致其管径与正常血管相当,容易造成心血管成像时误判为正常血管,IVUS可以解决该问题。
2.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血管内所产生的粥样硬化程度不同,IVUS可检测出受阻塞的血管内硬化斑块的测量、成分以及分布情况。
3.术后后续影响
可了解病患在置放血管支架后,该支架是否有良好地扩张和贴壁,这些都会影响后续再度发生血管狭窄的机率。
4.针对无法判断的病灶
其他检查无法探测的冠状动脉病灶,如血栓、血管剥离、钙化、痉挛等,或是支架内再度阻塞狭窄,产生病变等,都可以使用IVUS进行详尽的检测。
其他心脏检测方式:
血液检查
可检测心脏病发作期间释放到血液中的特异性蛋白的水平是否升高;可多次进行,以观察蛋白水平是否升高或下降。
心电图(EKG)
无痛、非侵入检查,透过心脏跳动的速度及节律,可检测并记录病患心脏的电活动。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显影染剂和特殊的X射线来查找动脉阻塞的部位,将一根细导管通过腿部或腹股沟的动脉送入体内,在导管内注入染剂后,显示通过心脏和血管的血流。
心脏负荷试验
患者需要通过运动锻炼,像是在跑步机上行走,或使用药物来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脏跳动更快。医生会观察受检者是否存在心脏血流灌注不足的症象。这项检测也会搭配心电图或其他检查以获得更精准的数据。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
非侵入式检查,运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原理,评估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