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槟岛乔治市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城后,乔治市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咖啡行业一时间极为火热。当时,就有人认为老城入遗带动了咖啡行业,但实际上由三大族群在本地社会构建起的喝咖啡文化,老早以前就让这座老城吹著传统咖啡风、飘著传统咖啡香,喝咖啡形成了许多人在生活上密不可分的习惯。
这背后也孕育著庞大的咖啡烘焙市场,无数的传统咖啡制造厂也应运而生。然而,随著时代的改变,一些传统咖啡制造厂早已不复存在,一些业者也顶让,转由他人接手营业。保守估计全槟目前,约有20家传统咖啡制造厂。
至于仍在经营的传统咖啡制造厂,当中有不少经营者已上了年纪,而他们的下一代却无意接手营业,也有一些情况则是第二与第三代父子共同经营祖业。纵观整个行业的经营概况,全权付托在新一代身上延续老店生命的情况,实属不多。
研究标准作业程序
槟州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斯里祝友成,也是“海军牌”咖啡即均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受访时坦言,他确实有听闻一些同业,正面对著人力、接班人等问题,让咖啡制造这门老行业的前景面临著危机。
但他认为,咖啡烘焙∕制造业能够从过去走到今天这一步,唯有且行且观望,从中寻出一条血路,作出新改革。
他勉励同业们不放弃,继续坚守咖啡制造这门老行业同时,也求变以迎接春天的到来,让老行业百花齐放。
“就像在我父亲的年代,从来就没想过可以用半机械化的方式来炒咖啡,但在我接手后,炒咖啡的方式确实是可以作出改变了。”
他说,以半机械化方式炒咖啡,固然是咖啡制造业继续求存的方式,然而,抱著求变心态以重塑品牌,才是让这个老行业的生命力,得以源远流长。做为长子的祝友成,在多年前,当父亲从前线隐退后,接手“海军牌”,并大胆改组与兴革。
这包括让原本一家小规模、靠人工以铁镬来炒咖啡豆的传统作业方式的工厂,转变为现代化、机械化和多元化的制造业工厂,赋予老字号全新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祝友成也推出让人便利快捷饮用的“海军牌”2合1咖啡乌。渐渐的,“海军牌”2合1咖啡乌成为家喻户晓的咖啡制造业创新产品,并让它在同类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祝友成表示,重塑产品品牌再教育消费者,让他们认识新产品后,自然而然就会坦然接受,教育消费者实属重要的一环。
目前,祝友成正研究一套炒咖啡的标准作业程序,继续为老行业作出改良,让老行业的生命力永续不断。
海南先辈靠烘焙咖啡起家
追溯历史,乔治市约在百年前就已有传统咖啡制造业的存在。当年一些从中国南来槟岛落脚的先辈,特别是海南人,更是靠著烘焙咖啡起家,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王国,造福下一代。
“海军牌”咖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其创办人拿督斯里祝清坤,于1937年从中国海南岛南来槟城,辗转换过几分工作并经历战争浩劫后,当时社会盛行喝咖啡风气,让他到咖啡制造厂打工当炒咖啡学徒。
掌握一手炒咖啡功夫的他过后自立门户,从此他就与咖啡制造业结下不解之缘。
该公司第二代接班人祝友成指出,按照年分计算,咖啡制造业相信是在其父亲,从中国南来槟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
然而,由于咖啡制造业是靠著师承前贤的形式,将制造咖啡的技术世代相传下去,加上此行业从古至今倾向于各自为政的模式经营,而公会长期处于不活跃的状态下,让此行业的历史由来包括炒咖啡的技术,在记载上有所欠缺,就连业者本身也不太清楚,以致无从考究。
祝友成认为,在槟岛从事咖啡制造业以海南人居多,相信是存在著海南先辈成功研发一套独特咖啡制作配方等因素。
据了解,除了海南先辈,在槟城部分咖啡制造厂业者,也有祖籍来自中国福建与福州,此外,也有一些巫裔业者。
讲究人性化一杯咖啡多花样
位于槟岛车水路的海安饭店,这家以出售本地传统海南美食的传统咖啡店,过去75年至今都要求咖啡制造厂按照所提供的咖啡配方来炒咖啡。
谢是芳(67岁)是这家饭店的第二代接班人,接手父亲生意至今已逾30年。
他受访时说,其父亲从经营咖啡店开始,就采取这个做法,而他只是延续父亲的营业模式,直至今天。
他解释,他与父亲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店里所冲泡的咖啡,味道能够始终如一,一样有著浓浓的海南味。
他说,咖啡制造厂商将会根据他所提供的配方来炒咖啡,如咖啡豆、牛油、白糖或盐等,然后他再付费给厂商。
传统咖啡店就是特别讲究人性化,只要敢开口要求,老板肯定能够按照顾客的要求,泡出符合他们口味的咖啡,所以,一杯传统咖啡可以喝上不同花样,绝非夸张。
挂在咖啡店墙上的告示牌,一般都会列出提供咖啡(咖啡+炼奶)和咖啡乌(咖啡+白糖),但根据位于夜阑亚珍的广泰来第三代接班人陈颖超透露,传统咖啡实则还有以下的泡法,如:咖啡乌分成乌浓(ogao)、乌中(oteong)、乌薄(opo),三者差别在于咖啡浓厚度,而顾客一般会按照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来点咖啡。
“此外,还有咖啡参淡奶的咖啡丝(kopic),参(咖啡+茶),而年轻顾客则会要求泡法比较摩登的咖啡,如咖啡参美禄、咖啡参杏仁,咖啡大致上可以加任何东西。”
专属配方咖啡粉
广泰来从1920年开始营业至今,作为一家传统海南咖啡店,陈颖超并没有提供加牛油的传统海南咖啡。
不过,他说,店里的咖啡粉是使用专属配方制造而成,而在炒咖啡的过程,他自行提供厂家额外的牛油,因此,店里的咖啡可说是额外添加了牛油。
用川烫过的青花瓷杯,装上一杯浓厚香醇的咖啡乌,再将之倒入咖啡小碟中待凉,然后直接捧起小碟一喝清光,没有一丝苦涩酸溜,只有精神为之一振的快感。
掌握顾客喜好 独创专属口味
传统咖啡至今仍需要依靠人工控制制造过程,是因为每家咖啡店、小贩中心等食肆各有指定配方,以制造出顾客的专属口味。
比方说,相关业者在掌握顾客对咖啡的口味后,会要求厂家制造出专属他们的咖啡口味,如比较浓郁口味的咖啡。
如此一来,顾客只能在他们的店里品尝到独一无二的咖啡口味,别无他家。
有鉴于此,咖啡制造商必须掌握每名顾客的喜好,按照他们的指示使用牛油、芝麻、可可粉等原料,炒出业者心中所属的咖啡口味。
传统咖啡制造过程需要20至45分钟,胥视制造过程时段而定,一般在早上需要更长时间,因为炒咖啡的铁镬在早上时段需要时间“热身”。
而每一次的制造过程,即每个铁镬可制造最多27公斤约3大桶装、每桶9公斤的咖啡粉;若顾客在下订单时,要求6大桶装的咖啡粉,厂商就必须炒两轮。
难忍高温苦活 本地劳工求去
咖啡制造业是一门传统食品行业,制作过程并不太复杂,要学会炒咖啡的技巧难度其实并不大。
反之,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在于体力和耐热程度,这是许多本地劳工所无法承受之苦,纷纷求去。
根据祝友成的说法,从学习到掌握整个咖啡制作过程,只需一段时间,咖啡制作方法一般是由旧人教新人,代代传承。
他透露,尽管咖啡制造过程已可迈入半机械化操作,但过程中仍需依靠人工从旁控制。
祝友成形容,炒咖啡就如烹煮一碟炒粿条,必须依靠人力从旁不间断控制火喉,以炒出符合标准的咖啡粉,而控制火喉是机械目前无法取代人工的工作。
在这情况下,制作咖啡的工人必须长时间逗留在高温的铁镬旁工作,而其高温程度除了会令人无时无刻汗流浃背,白糖在高温受热后,随时会从铁镬中弹跳出来,烫伤人体肌肤。
不仅如此,咖啡豆经过炒熟准备倒入大平锅冷却时,这个环节必会冒出呛鼻和熏眼的浓烟,非一般常人能够长时间忍受。
为此,咖啡制造厂一般从早上7或8时开工,直至下午3时前就结束营业,否则受下午艳阳照射的工厂,再加上高温的工作环境,将犹如身处在一个大烤箱内,令人顶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