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是很开心的,学习知识也很开心。但玩沙的开心和获取知识的开心并非完全一样。设想小学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别再沉浸于玩沙的快乐了,快点认识学数学的乐趣吧!”,但学生只懂回应说:“老师,玩沙有玩沙的快乐,你不玩,不会知道玩沙有多快乐。”,那么这些学生能从老师的建议中获益吗?
玩沙有玩沙的快乐,追求知识有追求知识的快乐,这是事实,但两者虽都叫做快乐,体会上却有细腻的差别,就如雀巢咖啡和星巴克咖啡之间的同中有异一样。而其中的异,其重点在于品味、层次的不同。
有人体会到玩沙(或玩手游等,请自行举一反三)的开心,却体会不到学习知识的开心,为维护自己的感受、认识、立场而认为两者无需比较,你有你的好,但请不要否定我的好,那是陷入了相对主义,分辨不了高低,是把层次问题看成了角度问题。
当你说“各有千秋”、“见仁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尊重你的看法”等时,当心那反映的不是你的宽容,而是你无能力跳出角度的相对,看不见层次差别的绝对。
在教育上,如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是有理,那么教育会停滞不前。如果玩沙的快乐和追求学问的快乐没有层次的差别,老师就失去了“智慧制高点”去引导学生。有的人可能会举例反驳说,那么玩沙雕呢?做沙雕师傅的要求比小孩的堆沙游戏高,不是吗?那么其中的乐趣怎么可能会是在同一个层次上!
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角度,父母怎么能教育孩子呢?父母说阅读好,孩子说刷屏好,两者都能培养专注力,怎么办?父母说学中华武术好,孩子说学跆拳道好,两者都能锻炼身体,结果只好猜拳决定吗?
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角度,老师难道能教育学生吗?物理老师说:“读物理不能靠死背”,学生说死背能拿分就好,各人有各的立场,各人心之所系不同,因此由学生带老师走吗?美术老师说画出你所想,学生说懂得填色能拿奖才是硬道理,这难道是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吗?
我国教育问题,包括最近被提出的数万学生缺席SPM、SPM毕业生选择不升学等,需要有远见的教育部长凭胆量和魄力去解决。教育部可以去听听家长的各个角度,但必须超越一般家长的层次去做决策。过去曾发生教育部因家长不赞同而不敢毅然废除UPSR一事,说明了滥用角度牺牲层次的荒谬。我国种种教育问题不管怎么讨论,如果看不出个角度之间有层次上的区别,不算是实质性的讨论。
我在“全在掌控中 教育的幻象”一文里曾提及一小故事,说MIT的大一学生爱问导师某一课程将涵盖(cover)哪些范围,有一著名物理学教授的标准回答是: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将从中发现(discover)什么。有人在网络上留言说MIT教授是以知识为目的,因此可以说学生的提问无关紧要,但如果学生是以考试为目的,要准备考试、要拿好成绩、要毕业,则提问课程涵盖范围非常重要。留言还说,对一个能够不在乎学费、成绩、何时毕业的学生而言,上述问题无关紧要,对无法不关注学费、成绩、何时毕业的学生来说,则非常重要。我在回应中提醒说要看懂上述小故事,得捉准“层次”和“角度”之间的不同,但留言者仍以其他例子重复同样的泥淖,我就不再回应。
到大学念书,要能虚心听懂教授的智慧。如果我国哪位有幸能到MIT深造的学生听到的上述教授的那番话,却得出上述网民那样的诠释,那真是一种经验浪费。
不幸的是,在现实中,我国的课室里其实已经有了很多这些用角度来抗拒层次,自我剥夺提升机会的不开窍学习心态和顽固态度,这些学生要求你只谈和课程、考试、习题、批改标准等有关的东西,如果你适时谈一些物理的美、科学家的故事、做学问的方法等等,他们一般都会忽视、“听君一席言”的谦卑荡然无存,甭说对获取“听君一席言”的机会的珍惜,搞不好还在学期末填写对老师的教学评估表时给予劣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