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五一三事件以后,新经济政策贯行大马。自此而降,国家资源尽以固打之制挂帅,华社震怖,朝不保夕。即使独中复兴不绝于耳,学生毕业以后,亦只能远渡重洋负笈海外,风尘仆仆沃野千里。至于望洋而兴叹者,不若听天由命,也系无可奈何了。是以新山宽柔亟设专科,欲集天南诸生而育之。期间含辛茹苦十馀载,遂于一九八八年成立南方学院,越数年迁之金山岭校园。其地势居高临下虎虎峥嵘,傍水之丘有石桥若干、亭榭若干,望诸如醉翁之山水右军之兰亭,曰“华园”。
夫“华园”二字出于台静农之笔,沉厚凝练,法度森严,雄浑挺拔可以喻之。惟台氏者,民国宿儒也。本姓澹台,原名传严,雅号“静者”。年少读严复著作有感,遂同友朋合办《新淮潮》响应五四。任职北京大学期间,与鲁迅共组“未名社”,嗣后辗转院校讲授中国文学。一九四五年远赴台湾大学出掌中文系,自此寄迹江湖,终老于台。一九九〇年十一月九日病逝,享年八十八岁。故有论者指称,他毕生横跨二十世纪,不仅目睹旧中国变迁、西潮东渐;也经历革命、五四学运、抗日战争,国府迁台,可谓风雨历程饱经沧桑。
先生南渡乎?恐非其然。台静农未曾足蹈南院,亦未留躅新山,炎州萧萧又何须勒兹其耶?料想个中渊源,还与郑良树相关。郑良树祖籍潮安,柔佛新山人也。高中毕业,赴台留学。进修期间亲炙台氏之书艺,蒙其真传。以故师生情笃意气相投,乃至于郑氏返乡遥瞻台北,仍系抚今追昔怅然若失。
郑氏考获学位以后,执教马来亚大学暨香港中文大学多年。有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二〇〇三年荣休故乡,复应萧畹香之邀任职南院。时校舍新成百务待兴,拔剑四顾莫知无名,遂举《周易》乾坤象辞名诸亭榭,另以曹操〈观沧海〉名句冠之横梁,盖取其义也。时台氏弃世已逾十载,五陵年少亦且白头。想是思怀心切,追念故人,遂辑录文字勒之贞石,代恩师名之曰“华园”罢?只是台静农何曾晓得,自己又远离故土,航向更南端了?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郑良树以七十六岁之龄逝世新山,葬于振林山中华山庄之原。二〇二三年六月六日,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升格,易名“中华语言文化学院”。期间相隔有七馀载。故旧门生辑字成匾,以志师恩忘。这些学生都在学术机构继续未竟之路。现在写他们的老师,有一天他们的学生也会写他们,彼此交相渗透,互辅互成。只是台氏字迹终究寖至于荒烟蔓草之间,没世无闻。不想“民国这艘慢船竟泰半都沉没在过去了,也许只有翘起的船尾一角还勉强是干的。去除向量之后,在来去之间,老旧的破船只剩下它自己,搁浅在赤道无风带”。
海滨回首隔前尘,犹记风吹水上鳞。避地难求三户楚,占天曾说十年秦。河间格义心如故,伏壁藏经世已新。愧负当时传法意,唯馀短发报长春。
案
1. 王德威以为,台静农书艺源于父亲,则其临摹范本兼有华山碑、邓石如隶书、颜真卿楷书不等。而如此锻炼,恰也象征中国书法传统两大面向。何故?盖以华山碑刻之刚劲厚重而树立“碑体”典范;又以颜体笔势之熊健平稳而形塑“沉郁”旨趣。另有学者指出,台静农成熟时期的书法虽有沉重凝练之感,但其线条每每导出纤柔之转折,或奔放之笔力忽以压抑回锋收尾,隐约之间又似有凄迷阴柔之荒凉。
2. 安焕然指出:“南院华园有六个中国式的亭子和几座小桥。亭和桥都有命名。师生凉亭围坐,讲解华园这六个亭子的命名是出自《周易》乾坤、二卦(〈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是郑良树教授当年的构想,借此凉亭之命名,希望南院学生一方面效法天道,自己坚强起来,不断求进步;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小法大地的厚实及和顺,要有容载万物的器量。也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就成了南院的校训。我又解说了华园小桥山岛”、“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的命名,其实出自曹操的〈观沧海〉,藉以寄望南院生要有那份打开胸襟,放眼世界的“大气”。毕竟,学“华文”,传扬华人文化,绝不是要我们锁在“华文”的框框里,它更重要的深意,是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华文语境中,领悟前人圣哲的智慧和气魄,从中找到自信。”
3. 一九八二年,郑良树遥思往事而留笔道:“这些事情,转眼就是十年。如今,师长们或者作古,或者在南洋,同窗们或者在外国,或者在外地,能够见面的,虽然是绝大部分,但是,总是不惬意。还有,像龙宇纯、陈修武学长,以及才女方瑜等,为什么此趟没来出席晚宴呢?即使不能多谈,握握手传传心声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可见其中感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