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教育文凭考试(SPM),在国文和英文的听力测试中,听说考官没把刁曼岛的著名度假村Salang Sayang Resort的名字念清楚,考生因答错失分而迁怒度假村,竟到谷歌页面给该度假村一颗星差评。
考生也在网上留言,其中有此一说:“自己不曾到过该度假村,但因这一次的考题,很讨厌这家度假村。”
考生的这些表现,遭一些网民批评,其中一位劝请学生别这么做,因为那是不道德行为。
以上的事件简述,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考生的思考、所下结论明显受情绪左右。有情绪反应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合理与莫名其妙之分,真要怪罪,首先也该是考官,怎么会轮到度假村?因一次考试而讨厌一家度假村,太激进了吧?
二、从情绪的被激发到出现不当行为,整个过程“一帆风顺”,没丁点自我质疑、自我提醒,自我检验,那反映出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基础。
三、把学生的不当行为说成是不道德行为,这不算错,只是人们一般不认为道德表现和思维能力之间有关系,因此每当说到要改善行为以符合道德要求,总是提纠正行为或养成好习惯的老套建议,鲜少从学习思考著手。
无可否认,直接培养好习惯、高尚情操或灌输正确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行为,结果可以是非常良好、稳固且符合道德要求的。比如,浪费食物是不道德行为,我们是怎么让学龄前儿童不浪费食物的?方法就是每一次用餐都确保食物都吃完,可以吃得慢,但不能不吃完。有哪位父母会向学龄前孩子说:“你知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儿童因饥饿而死亡?你赶紧给我把食物吃完!”?如果不浪费食物的习惯没有趁早培养起来,待孩子长大后再提供一大堆的数据劝导、纠正,一般不易见功效。
然而,看见“直接培养好行为、高尚情操、正确价值观”的强大力量之馀,不可不见它的两点局限,一、对于个人想法越来越多、个人意志越来越强的青年、成人,它未必行之有效。我们难道能指望一位来不及建立起公德心的18岁学生乖乖地听劝不乱丢垃圾吗?他可以给你一千个随意丢垃圾的自以为是的理由。二、对于生活上各种不同的情况,它未必能应付自如。具良好行为、高尚情操、正确价值观的人仍需不断接受挑战和测试,而许多人长大后过不了关。用典型的“说谎”为例,“不要说谎”是一个道德指南,它无法告诉人们在各种情景、压力之下所需面对的“不要说谎”和“不能老实”之间该怎么拿捏。
手捧指南是无法拿捏得当的,唯有通过、加上思考才可以。不说得太抽像,举个具体例子。我们说“与人方便”,懂得的人未必做得到,问题可以不在于他没这个心,而是因缺乏要“与人方便”所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比如有的人在泊车时,车身进了停车位,但尾巴却翘了出来,妨碍他人使用毗连的停车位,但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头脑经常只能进行一步运算,超过一步的运算就难了。他们或许认为自己的做法不构成妨碍(一步),但就是想不到或许会构成别人的问题(另一步)。他们或许想自己只是停几分钟,很快就离开(一步),但就是没想到在这几分钟内出现需要停车位的人的可能性(另一步),虽然他们不难明白,即便抢劫银行也只是几分钟内的事。不懂得从别人的立场看,不懂得把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看,不懂得预想各种可能性,这属于思维上的表现,结果可能就是没能力与人方便,许多人总评说那是缺乏道德,我倒认为是不善于思考。
思考如何影响道德表现
下一个例子更能说明思考如何影响道德表现。2014年曾发生一件事,一辆四轮驱动车遭一辆迈薇双重泊车阻挡,四轮驱动车司机鸣笛近15分钟仍不见有人来移车,竟愤然倒车,将迈薇推到路中央,导致4条车道只剩下一条可通行,引发严重堵车,自己则扬长而去。四轮驱动车司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怪别人阻碍自己,却看不见自己阻碍了别人(引发堵车)。他心里或许在理直气壮地辩解说:“是迈薇先阻挡我的”,但别人先错怎么能构成自己任意妄为的理由呢?有足够的思维能力看出前者过渡不到后者的人,就不会做出那么粗暴而荒谬的举动。
小朋友打架,我们总是劝说打架不好,以和为贵,但却没有让孩子想一想别人先打你是不是可以构成你打别人的理由。我们的处理法总是道德跑前头,殊不知不配以学会思考的道德指南,很可能会在孩子长大后只把它们当作摆设应对别人而不是将之内化做个真实而自在的自己。
不多说其他,单单经常想想自己凡事是否持以充分的理由,就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活动,大大减低出现莫名其妙、粗暴等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听不清楚,是考官的过失,理由充分吗?答错了,是度假村的不该,理由充分吗?考试失分了,生气,理由充分吗?生气,去给度假村差评,理由充分吗?能经常这样思考,中学生也可以很成熟。
学习检验理由是否充分,学习根据充分理由下恰当的结论等,是我国高思维教育原应著重的东西。只可惜,我国的高思维教育提出了十多年来就只是和考题挂钩,这算是买椟还珠之实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