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1970年代,新马、印尼及北婆三邦正进行著炽热的民族民主反殖解放运动并先后独立。这些地区的左翼都打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声气相投,互相支援。进入1960年代,英美帝国主义于1961年抛出“马来西亚计划”,意图阻遏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引发新马、印尼及北婆三邦左翼的全面抵制,印尼苏卡诺政权则采取对抗、军事干预行动。
1962年底,汶莱人民党起义,英殖民主义政权藉敉平汶莱起义,在砂拉越、及新马进行大逮捕,摧毁这些地区左翼的新生力量,为马来西亚的成立铲除障碍。砂拉越地下组织砂盟于是发起武装斗争并获得印尼在军事上的扶持。1965年印尼9.30政变,苏哈多政权全面反共,并掀起对印尼共产党的大屠杀,砂拉越武装革命从此面对两面受敌的境地。本文旨在研讨与剖析这些地区左翼与英美集团及其当地代理人在此段冷战炽热时期的博弈与成败。
二战后东南亚政治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随著世界各地殖民地风起云涌地展开反殖独立运动,东南亚好几个殖民地如缅甸、越南、印尼等也为了独立建国发动了武装起义。其他如马来亚、菲律宾等则纷纷建立民族民主政党采取和平的宪制斗争。无论是从事武装革命、还是主张非暴力宪制路线的东南亚政党,大部分都倾向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阵营,打起左翼意识形态的大旗,向殖民当局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印尼民族主义者苏卡诺等人也随即于8月17日宣布独立并发动武装起义,驱逐荷兰殖民当局;1945年9月2日,日军向胡志明领导的越盟投降,数小时后,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法国殖民当局掀起第一次越南战争;缅甸昂山将军于1945年6月扯起反殖大旗,调转枪头,开始其反法西斯对日斗争,日降后,立即与英国谈判,获得英国同意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马来亚共产党是当时马来亚唯一政党,其所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是当时东南亚实力最强、武器也相对精良,但马共却因与联军曾订立“美罗协议”,故于日降后立即设立人民委员会,代为接管治安,等待英军于9月2日登陆,马来亚错失独立的良机。1950年代,印尼早已成为东南亚岛屿部分最早独立的民族国家。新加坡、马来半岛、以及北婆三邦(即砂拉越、汶莱与沙巴),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几个殖民地,左翼习惯上统称之为五邦。从1945至1963年之间。这些地区也都先后掀起反殖反帝的民族民主解放独立运动。这些地区的左翼也大多打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声气相投,互相支援。马来半岛于1957年8月获得独立,两个海峡殖民地,马六甲与槟城连同9个马来属邦共同建立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则在1959年5月获得自治,正在寻求与马来亚联合邦合并的途径。北婆三邦则仍在争取独立的进程中。
1961年,英殖民宗主国抛出“马来西亚计划”,获得美国的支持,意图阻遏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引发新、马及北婆共五邦左翼人民以及一些民主派别全面反对与抵制。他们团结一致,订立共同斗争纲领,并组织五邦社会主义政党团结大会,发动全民签名运动、示威游行等一系列抗议以抵制“马来西亚计划”。印尼苏卡诺政权认定“马来西亚计划”为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阴谋而采取对抗政策,除掀起国际政治、外交攻势、并积极采取军事干预行动。
汶莱原已成为英帝国保护邦,也在争取全面独立。其左翼政党汶莱人民党,在1962年底的大选中大获全胜,意欲宣布独立,但却遭遇英殖民当局与苏丹诸多阻拦而未克组织立法议会,愤而起义,并得到五邦左翼的积极支持。英殖民主义政权敉平汶莱起义后,立即在砂拉越及新马进行大扫荡逮捕行动,基本摧毁了这些地区的左翼新生力量,为马来西亚的成立铲除了障碍。砂拉越地下组织——砂盟于是发起武装斗争并获得印尼在军事上的扶持。
1965年,在美国中情局策反下,印尼发生了9.30(或称10.1)政变,受美国扶持的右翼军人苏哈多夺取政权,实行全面反共政策与残暴镇压,掀起对印尼共产党及左翼的全国大屠杀,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刚站稳脚根的砂拉越革命武装,不仅立即失去了印尼方面的军事与其他支持,更从此陷入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不得不逐步退回砂境,自力更生。
二战后至1959年代末蓬勃的左翼独立运动,进入1960年代后,则连续遭遇英美帝国主义与当地右翼政权联手的残酷镇压和摧残,民族民主独立反殖运动被全面卷入了国际冷战斗争之中,印尼与五邦左翼分别遭遇被瓦解的命运。
国际冷战炽热时期
二战后,面对意识形态的严重分裂,世界分为帝国主义与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全世界形成泾渭分明、势不两立的政治集团。大多数殖民地人民基本崇尚共产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而自然倾向以中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集团。而少部分既得利益者或崇尚资本主义者则倾向于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集团。因而,不管因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形成的人民内部的分裂,还是因应国际意识形态斗争而形成壁垒分明的结集和对抗,在在都造成殖民地政治上的强烈分化,进而形成为地区性武装斗争。国际冷战在亚洲、特别在东南亚,事实上,斗争进行式却是如火如荼的热战。
在东南亚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斗争,除了炮火互相轰击之外,在各领域也都全方位在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在在体现争斗的激烈程度。殖民当局一方面刻意和积极培育、扶持当地代理人和它们的组织,一方面采取极其严酷镇压手段对付一切反帝反殖的左翼力量、摧毁它们在社会各层面的相关组织。
英美还以其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如英国文化协会、美国新闻处等以各种传媒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反共宣传活动,不惜工本印制各类反共宣传印刷品如报章、海报、传单、杂志、图书等,铺天盖地在民众中间、各大专与中小学校免费分发;并设立电台、巡回电影队等传媒手段,以图达致引导、改变、固化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洗脑”效应。反制这种在左翼看来是“毒害”的反共文化宣传活动,左翼则采取细胞形式的小组,联系和团结左倾的学生与青年,灌输反帝反殖革命思想,一方面抵制与杯葛右翼的文化腐蚀攻势,一方面强化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鼓励革命的实践,让他们投身到左翼的公开的(或宪制斗争)、半地下的(秘密组织的外围组织)或地下(秘密组织)的斗争中来。
早年东南亚左翼互动
东南亚地区的左翼,其实大都是早年流落南洋的国民党左翼或中国共产党人,以及由他们所发展和培养的当地华人,以及由印尼共产党所发展和培养的由印尼迁移过来的印尼人、当地马来人及印度人所构成。当地左翼组织与中国共产党、印尼共产党等早在1920年代便有联系。
1925年前后,派遣过来或流落在新马的中国共产党人,便成立了南洋临时委员会(简称南洋临委),后来更进一步建立了南洋共产党,主要目的在于领导南洋海员工会等工人组织,推动南洋工人运动,传播共产主义。在1930年,马来亚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协助和监督下成立。
印尼共产党在共产国际荷兰人马林的推动下,则更早于1920年成立。印尼共的主要领导人如主席斯玛翁(Semaun)在1922年便前来新加坡开展联系。1924年,印尼共另一领导阿里明(MasAlimin)在新加坡与许多著名的马来人与印度人往返交接,有密切的接触,并培植了一些印尼共的代理人。当时在新加坡设立的拥有12万名会员的印尼海员工会,与阿里明所领导的印尼共外围组织——印尼人民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共产国际负责人丹马六甲(TanMalaka)肩负发展印尼、新马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职责,派遣柯岳斯诺(Koesno)前来新加坡与柔佛州,在马来人当中推广共产主义并取得成功。1926年,印尼共还为在印尼发动武装起义而把新加坡作为其运作中心。
1938年,在霹雳州一批左翼马来人成立了马来青年同盟(Kesatuan MelayuMuda,简称KMM)。这是马来亚第一个马来左翼政治团体,是由一批曾经在1920年代于埃及开罗深造而受到中东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影响的马来青年所组成。后来他们与印尼民族主义左翼与印尼共过从甚密。
在马来亚,1930年马共成立后,马来亚与泰国的共产主义传播与发展便成了马共主要任务,这包括培植马来人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印尼共在1926年起义失败后,遭遇空前的镇压而隐蔽起来,其对新马的影响也因此渐次式微。
1937年后,由于日本侵华,南洋各地纷纷发动抗日运动,支援中国抗战。南洋各地左翼,都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中,各地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党员及支持者人数激增。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新、马、北婆三邦与印尼皆沦陷,各地共产党及左翼组织均纷纷进行武装抗日。由于战事的阻隔,各地左翼无从联系。
战后,印尼立即发动民族独立运动,武装抗荷。北婆三邦则各有实际情况,并无成气候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的诉求。基本上,沙巴人民右倾,没左翼组织,抗日时的神山游击队是由亲国民党的右翼人士组成。日降后,砂拉越与北婆罗洲自然回归英国怀抱,还原为英国殖民地。二战时,砂拉越虽有左翼抗法西斯同盟的存在,但人单势孤,不成气候。汶莱原本是个历史悠久的苏丹王国,1888年已沦为英国殖民地,战前,已经是英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战后,英国第一时间便继续掌控汶莱,使之成为英属保护国,实则上仍然是英国殖民地。
马来亚情况则甚为不同,马来亚共产党在抗日时期便培养人数众多的党员和同情者,在日军入侵前后得到英军的协助成立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联军合作,进行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武装抗战,在日降时,军队人数已多达1万5000多人,在当时东南亚,马共是唯一拥有人数众多、配备相对精良部队的共产组织。由于党中央控制在英国特务手中,并在战时与英国联军签订了“美罗协定”,日降后,主动解甲归田。虽则在英军在1945年9月2日回马前一段时间,马共实际上掌管新马的政权,组织人民委员会,主理新马各城镇、乡村的治安与行政事务,但却错失独立自主的机会。
进入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砂拉越与汶莱的左翼运动有了长足进展。汶莱方面,卡达亚安族深受印尼共的影响,成立了左倾的汶莱人民党。砂拉越方面,受中国南来的教师共产主义者伍禅影响的左翼青年成立了数个左翼文娱团体,同时在华校中建立了学运组织。左翼青年张荣任当时想归国(当时的祖国认同仍然是中国)学习并参加祖国建设,途经新加坡时,受到已加入星洲抗英同盟的友人的劝阻,改变了祖国认同而愿意留下来,并接受了抗英同盟的指示,回到砂拉越从事革命。他与文铭权等人于是建立起砂拉越解放同盟(简称砂盟),当时砂盟是作为马来亚共产党的一个附属组织而存在,一切听命于马共的指示办事。但不久,张荣任经受不了从事地下工作的压力而逃往印尼雅加达,而文铭权则与抗英同盟失却联系,从此砂盟便独立运作。
一直到1963年以后,作为砂盟主要领导的文铭权才在雅加达与马共地下组织、马共南马局中心余柱业会面,希望恢复组织关系,余柱业代表马共告知,十多年来,砂盟独立运作并颇有成就,而马共对砂拉越情势并不了解,因此无需恢复上下级关系,而作为独当一面的砂拉越革命组织,则可建立兄弟党关系。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