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于1998年播出的冷战纪录片的海报。
图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于1998年播出的冷战纪录片的海报。

2014年9月29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工作室”。这项联合研究计划的成立将东南亚研究从过往我们熟悉的华人华侨研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政治比较研究范式,纳入了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的视野:冷战。

这个研究视野在马来西亚比较陌生。我们大多是经由电影及流行文化对冷战有些印象。读者的“冷战印象”可能是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长达数十年的长期对峙;自由民主与一党专政的制度;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角力;美国苏联的太空竞赛;以及最近开始有学者关注的红色革命输出论,赤化印支半岛乃至于东南亚的共产国际的布局对于东南亚各国独立前后的政治影响。

把冷战研究纳入东南亚研究的视野,是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所继中苏关系以及中共国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开拓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专题。这个专题的现实意义与现今关注的南海问题上的领土纠纷有关。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外交关系大多在冷战时期(1947年-1953年)(1962年-1979年)中确定。例如我们熟悉的从马来亚独立到马来西亚成立、新马分家以及马中建交(1957年-1974年),缺少了冷战视野的脉络来解释这段历史,将是拼图中的一个大缺角,怎么凑都不完整。

这项长约10年的合作计划,将包括了南洋研究院与冷战时期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的电子化,出版大型系列档案汇编以及国别研究丛书。笔者有幸跟随博士导师李一平教授,在旅华研究期间参与这项计划。中国国庆长假以前,我出席了这项计划的灵魂人物沈志华教授为厦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冷战时期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方针和结果”的学术报告。

以还原史实为己任

沈志华教授研究冷战20余年著作等身,在华东师范大学主持冷战国际史研究所,以还原史实为己任,对于中共史上的几个关键问题,朝鲜战争,中苏关系以及中国边界的纠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沈教授形容历史研究宛如拼图,侦探办案。他梳理了苏联美国中国解密档案,阐述中国边界的划定以及中国与边境国家的纠纷。两个小时无冷场。说书人风格的沈教授,一身是胆。一部共和国的建国大业神话,在层层的档案解读还原下,战事发端,割地划界的由来,凸显了建国后中共领导人不具备外交经验,缺乏职业外交官,以及毛泽东“天下莫非皇土”,边疆诸国朝奉分地的帝王心态。

颠覆历史的证据

这场讲座让我领略了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谈的“事实是颠覆的”个中含意。沈志华是个传奇学人,一生历经坎坷波折,总是快要完成自己的目标时,造化就来捣蛋。入军想当修飞机的机械师,却因为诬告被复员了;回北京想踏实当水电工人,继续理工深造却因为出了个张铁生白卷闹剧,第一名成了名落孙山。好了,弃理工转文史研究,以为专研中苏关系史,从此可以走上学人之路,却卷入中美外交间谍案,入狱两年。出狱后从商致富后,毅然决定重回历史研究专业,并以一己之力,赶上90年俄罗斯解体后档案大开放的尾巴,历经波折,花了140万人民币复印了大量的苏共解密档案,尔后再去美国把冷战时期的俄国美国档案也都搜罗回中国。

从此共和国的党史以及建国大业在沉封档案中抖动,解构了建党伟业的大历史书写。在冷战美苏角力的视角下,大家以为中美的敌我二分瓦解了,中苏两国的交好交恶历程,以及朝鲜战争的翻案,都让我们见识了事实是颠覆历史最好的证据。

冷战时期的档案研究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意义,同样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工作室的韩刚教授本来要做专题报告: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新视角──地方档案及民间史料的搜集和利用。临时改题目,与中央党校王海光教授一起为我们实际演练,新的史料的出现对于“林彪事件”的重新梳理及解读。

让笔者以韩教授的一篇讲话稿,来介绍这股“新史学”的研究趋向对于中共党史以及共和国国史的影响。中共领袖对了若干重大问题已有“历史评价”,虽然相关问题依旧敏感,但是随著新的史料的挖掘以及多边档案的相互考证,朝鲜战争,林彪事件课题等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学者们关注的是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还原。

转换研究方式

国史研究方式发生了转换。从以往由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即中共中央主导一切的大历史论述,向多远的研究范式的转型。韩刚提到的不单是跨学科的研究进路,也包括了研究视野的开拓。以往作为背景资料,不入学者眼界的研究对象,如地方如何适应中央的党政令、人口的变化、社会变迁,基层生活的变化等,成了学者论述的主题。

与此同时,相较于过往只有党史研究的相关学者涉略国史研究,今天参与国史研究的学者多元了。除了其他学科的科研人才加入,还包括了许多当年是见证者参与者退休官员加入了研究行列。马来西亚读者熟悉的毛泽东秘书李锐撰写的《庐山会议实录》,《“大跃进”亲历记》就是一个例子。

随著这个共同研究的计划的推展,学者研究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将重视多边档案的相互考证,即东南亚各国的外交档案,当地的史料。这些原来作为背景作为论述脚注的档案,将成为学者论文的研究主题。

阅读全文

伊党:我们更适合领导国盟 民政:慕尤丁当之无愧【东方头条】2024-11-22

阅读全文

《黑神话:悟空》荣获《金摇杆》年度最佳游戏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工夫在诗外

东方文荟

周恩来作为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首位国家总理,尽管深为当时的民众所爱戴,但后人却基于自身的立场,对他在“文化大革命...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六十岁书画展缘起

东方文荟

人生逆旅六十甲子蕉风椰雨雨过天晴这首禅诗,正好做为我的60岁的写照。我今年刚好60岁,人生也经过几许风风雨雨,其实风雨都...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热心重义,笔墨留香

东方文荟

钱重正先生从商,子承父业从事传统参茸药材燕窝箭猪枣买卖。老字号传到第二代有了创新,在原有基础之上再开办餐厅,而且主打靓汤...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华人姓氏由来与演变

东方文荟

1992年世界赖罗傅三个姓氏联合在吉隆坡召开恳亲会。我受邀担大会议长。出席恳亲会的,除本地三姓的宗亲之外,也有来自台湾以...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泰人潮语唱戏,华人泰语潮剧

东方文荟

说起潮剧,那可是我们儿时庙会的记忆,台上咿咿呀呀,台下扇风吐瓜子皮。要听潮剧,还得要等神诞或是七月普渡,也不容易遇到。在...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五十年代马新华校学生运动回顾

东方文荟

一,马新学运产生的社会与政治背景50年代是马来亚与新加坡学运兴起和发展的时期,也是英殖民政府实施紧急状态的重要时期。19...

阅读全文

雷秋明:南大湖的回忆与联想

东方文荟

两年前在南洋理工大学读研究所,曾漫步在南大湖畔,却从未有意识要去了解她的过去。她予我,只是乌龟爷爷们的安乐窝。苍白的回忆...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国家独立和政治演变

东方文荟

拟定国家原则的用意是为了要达致种族之间能够亲善团结。 1957年马来亚的独立是建国的起点。1969年513爆乱之后,巫统...

阅读全文

孙和声:中华民族与中国

东方文荟

评论人陈良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一文中提到,“华人”这个用语,早在千年前便已出现,其概念可推得更久,而非如刘镇东所言,是英...

阅读全文

童敏薇:“占中”关你咩事?

东方文荟

日前,中国“六四民运”领袖王丹在吉隆坡一场讲座就谈到:民主最早讲究的是行政、司法及立法三权分立,后来出现第四权(新闻)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