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逆旅
六十甲子
蕉风椰雨
雨过天晴
这首禅诗,正好做为我的60岁的写照。我今年刚好60岁,人生也经过几许风风雨雨,其实风雨都是我成长的动力,都是滋润我生长的养料。现在是雨过天晴,在这热带的家园,炎热的气候,增添一丝丝的凉意。
很感激我还能活到60岁这年龄,身体还可以。我经历过2次大病,差点呜呼哀哉。幸亏有箭猪枣这个传统的草药,两次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
我一直很喜欢书画,但在60岁前,每天都要为生活疲于奔命。为了事业,为了家庭,只好把书画的事搁下来,但是我对书画的兴趣并没有减灭。只有在店里忙了一天,身心还有兴致时,晚上在画纸画上一两幅画。或是在夜阑人静时泡上一壶成年普洱茶,听著高雅的古琴音乐写心经。我一有空就写。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年,但其乐无穷。
书法与水墨绘画注重人品的修炼,并与华人的哲学思想一脉相连。华人的哲学思想离不开儒、释、道。大概年纪越老,我的美感和思想也越来越丰厚。以致在书画作品中会流露出一些自己风格与格调,正所谓人书俱老吧。
书画艺术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融化在生活里。生活就是书画;书画就是生活。东方的艺术思想应该离不开这个范畴。
所以我生活中除了生意,书画艺术外,还喜欢茶道、太极、静坐。这些都是一种平静的,内在的兴趣,与生活一脉相承。
由于是自己的甲子书画展,所以我把一些以前所写所画的展示出来。最近也画一些在自己心中久藏的灵感,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创作表现出来。我比较喜欢书画中的神韵,意境,和格调,这三个范畴是我的追求。
一朝风月
记得几年前去到台湾佛光山,在大禅堂的一幅墙壁上,星云法师只写著“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八个大字,令我很震撼。我对这八个大字当时的体会是:‘以前人的丰功伟绩,人,和事,都会转头空,当下的只有你和我。我们要好好把握当下我们所拥有,分享我们的风月和喜悦’。
后来读到星云大师著的《六祖坛经讲话》(2008,代序:禅与现代人的生活)里的这一段话:“所谓禅,就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长短,没有空间远近,没有人我是非,禅是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因为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禅者的修证,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千年暗示,一灯自明,只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办?”
在这个时候,我最喜欢的还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个禅偈子。就以“一朝风月”做为我六十甲子书画展的主题吧。
对书画艺术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书画原本就富于哲理,儒、释、道是其中心思想。书画艺术善于表现内心情操,及精神深度的优势。这是中国书画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文化底蕴。其中又以文人书画为主,影响书画坛数百年。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以抒发“灵性”或个人“牢骚”。人文书画标举“逸品”,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
人文书画主张“抒发灵性,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修养”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画现代化的情况下,应该延续下去。尤其是这些文化精神特别强调以内在精神为主,外在形式为次。
中国名画家潘天寿曾经提出“神韵”,“意境”,“格调”这三个范畴,并把这三个范畴定为中国画的价值中心。
(一)神韵:精神气韵
(二)意境:情景交融而产生的感动
(三)格调:通过中国书画的形式语言来表现作者的人格,气质与情感
作品的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人格学问与笔墨的修养。在明清的画论里,对笔墨的品评都非常人格化,人品与画品紧密相连。笔墨修养有功力,人格才有所呈现。
在我看来,以上所述的人格、笔墨与作品的价值的关联是只有在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才有的情形。怎样的人格会写出怎样的书画作品。
我这里用一个我最喜欢的一个唐朝人物的故事来引证我的论点:
唐玄宗曾命李思训及吴道子描绘嘉陵江两岸三百里的景色。李思训以草图和笔记为本,吴道子则沿著嘉陵江游览。每当吴道子被问到有没有草图时,他指一指脑袋说“全部都在这里”。李思训按著草图和笔记努力在宫墙上作画时,吴道子还是一派悠然自得。在李思训差不多要完成他那部分壁画时,吴道子才开始动笔,旋即绘就(马上画完),一气呵成。李思训是从客观方面著手,吴道子则以事物的特征为主。结果,吴道子的画作比李思训的还要超然卓越。
我尝试以6张宣纸来描绘心中江西古窑竹林的印象。一张宣纸会产生有情趣的感觉,六张合起来就很有气势及意境,如身置在竹林里,有斜坡,有竹林,有流水,有石头。我在画的时候跟著感觉走,一张接一张,不知不觉画了六张,一气呵成,真是痛快淋漓。我以后也会多画此类的作品。
兰香堂
在我三十多岁时,我为我的书斋取了一个名字:兰香堂。主要是纪念我的师傅保贤法师。他与我有与我的一段因缘。因为生意的关系我经常一个人在香港,我经常去找他。他教我打坐,也传授了“五更转”打坐心法给我。
原来五更转大有来头。它是唐代韵文,一种长短句,也是宋词的发源。它的作者是神会和尚,六祖的大弟子。里头包括了五更,即五种境界,五种方法去克服障碍,而达到开悟(天亮)。一更初,二更催,三更侵,四更兰,五更分。
因为法师提醒我,四更兰是开悟的境界。所以我特别去记“四更兰”。
四更兰,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团,放四大莫执著,任本性,自公关,善恶不思即无念,无念无思是涅槃。
记得法师问我:“知道涅槃是什么境界吗?”
他又说:“‘善恶不思即无念,无念无思是涅槃’,神会如蜻蜓点水,轻轻一点你给你知道。”
原来中国文字那么优美,还可以留下一幅生动美丽的“蜻蜓点水”画面在我脑海里面。因为四更兰的关系,我把我作画写字的地方命名为兰香堂。
我特喜欢的画家有:丁衍庸,潘天寿,郑板桥,八大山人,等等。潘天寿的画清新又有现代感,理论基础强。他的号是“寿者”。所以我也取个号,为“正者”。
学书法的过程
在1981年,我当时27岁。当时好的书法老师不容易找。写得一手好字不少,但是不一定教书法都到位。
比我年长一岁的同学黄金炳,从台湾毕业回来,写得一手好字,谈论起书法说得头头是道。原来学习书法一定要临摹古人名迹入手。透过一点一划的机械练习,才能体会到古人书写的心态与人格。黄金炳老师教我从临摹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开始,然后我自己有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和郑文公的魏碑。我晚上一有时间就临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练习和临摹后,我发觉我没有什么进展。我的书法里,还没有自己的风格,还没有自成一体。
当我在苦思为何没有进展的时候,我在一个偶然的情况底下,遇到叶逢仪老师。他告诉我,在日本有一个和尚,得空就写心经。他写在火柴盒上和小纸上,等等。叶逢仪老师也鼓励我多写书法,多写心经。结果我真的写了很多年的心经。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年,总之晚上有空临睡觉前就写。写完了感觉到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睡觉也有品质。
因心经只有260个字,很适合一口气写完。大约写完一篇只需半个小时。我发觉到写心经除了庄严佛净土,就是记录你当时书写的心情和心态。当时心情平静与否,安详与否,都会影响写心经的气势。如果今天写得不好,明天再写好一点。
我相信我书写心经的心态是虔诚的,平静的,安详的,专注的,我觉得当时这种心态应与古人同。
(钱重正书法展于10月26日起在吉隆坡旧巴生路东方人文艺术馆举行。书画展所有收益,将捐赠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