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是诗的生命
诗歌是具有鲜明的节奏,这是与其他文学体裁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区别。
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歌的独特的形式,除了每句分行,每句都具有鲜明的节奏,即谓有规律性运用文字的抑扬顿挫的音韵来吟诵,以表达诗人的感情寄寓。
诗句里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诗歌的节奏是通过语言的运用,主要表现于押韵和使用有规律的语音以及运用某些修辞技巧,以便吟诵起来,富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感动人心。
节奏是“作”与“止”,“作”便是“奏”而“止”即是“节”。在汉诗,无论是四,五,六或七言古诗,或唐诗律绝,宋词长短句或新格律诗,每诗句都有特定的节奏。诗句的节奏是通过押韵和平仄相间表现出来。
所谓押韵就是一首诗的韵脚选用韵谱里同一个韵部来押韵;古典诗词都有其特定韵谱押韵。新诗方面则可采用中华诗韵新编的韵部来押韵。
除了押韵,诗句的节奏也运用有规律的平仄声调来创造音律的美感。所谓“平声”与“仄声”,在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面,可根据下表来区别。
节奏的特点
诗的节奏特点有二:一是平仄格式的“音律节奏”,二是诗句句法的“意义节奏”。诗词的节奏,源于音节的交替组合,营造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
唐诗五绝,一般上是五言三拍的音律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一”的格式。依据语法的“意义节奏”,有者是与音律节奏相同,有者则不相同。例如:下面举例王之涣《登鹳雀楼》便是音律,意义节奏都相同的“二/二/一”格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七绝的节奏,诗句押韵一般是七言四拍,即是“二/二/二/一”的格式。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因为不押韵,其格式“二/二/一/二”便与押韵的格式不尽相同。)
在宋词方面,由于每首词牌都有其特定的长短句,所以其音律,意义节奏都依据其特有的诗句句法而定。例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之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每个词句的意义节奏都属“一/二/二/三”格式。
五四运动以后的新诗亦然。试看看下面举例胡适的新诗《梦与诗》,每一行诗句的意义节奏都有不同的格式。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提倡白话诗,却没有丢弃押韵和诗句的节奏;就是以后发展至无押韵的自由诗体,诗句里如没有节奏便不能称为诗,而沦为分行的散文了。
节奏是诗的专有文体
记得七十年代中期曾发生由陈雪风(已故)引发一场笔战,争论金苗所写的诗“是诗,非诗”的问题。过后,陈雪风收集两方的辩论文章,出版一部《是诗?非诗》,内容尽是侧重金苗的用辞和内涵方面,完全没有诗的定义作论理基础,也没有涉及诗的特有“节奏”形式,显然已乖离“是诗?非诗”的论题了。
诗句的节奏是诗专有的语言形式,是一首诗的生命,这是诗与其他文体,如散文,论文,小说最大区别之处。
诗句的节奏,通过押韵或有规律的平仄语音或词组语法音节来表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律,构成独特音乐性的文体,易于朗诵,吟唱。诗句没有节奏,便不是诗,而只能视为分行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