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梦》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代表作。笔者痴迷于程氏之艺术,而尤爱《春闺梦》一剧。究其原因,自然与《春闺梦》一剧虽耗时不长,却极好地体现了程砚秋艺术“一唱二做(戏曲演员的舞蹈动作)三水袖”这“三绝”有一定关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容复有感人至深之处。
《春闺梦》创编于上世纪30年代,题目脱胎于陈陶《陇西行》其二的最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它讲述了东汉末年,公孙瓒与刘虞因政治斗争而互相攻打。王恢与其妻张氏成婚仅三日,即被征去从军,战死于其中。张氏在家苦等丈夫归来,但一年有馀,杳无音信。她积思成梦,梦见丈夫归来,与其团圆相会。后又梦到王恢被强征入伍,自己在追赶丈夫的途中,又看见因战争而产生的尸横遍野、骷髅满地的景象。
最终她被这种种惨象惊醒,发现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梦,丈夫其实并未归来,因而感到无限惆怅与伤感。就主旨而言,该剧之作者鉴于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采取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故而剧中张氏唱词有“愿将军罢内战及早休兵”一句,这可以说是《春闺梦》的时代意义。
相思与梦境,是《春闺梦》的核心。类似的题材,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那么,《春闺梦》的特色何在?又有何足以感动人心之处?《牡丹亭》的《游园惊梦》虽也写到男女梦中相会,但杜丽娘之梦,纯粹是出于少女之“春情难遣”与“怀人幽怨”。这仍然是单纯的相思而没有更深的意涵。
梦中寻求解脱
相较之下,由于有王恢在军中战死的背景,《春闺梦》所写之相思就显得更为深沉,悲剧色彩更强。张氏担惊受怕,苦苦等待丈夫归来,但实际上因其夫王恢已死,这种等待不会有任何结果。可是,作为一个生活在古代的弱女子,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除却继续这种无望的等待之外,张氏别无选择,她只能在梦中寻求解脱与安慰。虽然想像著自己与丈夫团圆相会的种种情形,令人感到喜悦与欢乐;然而梦醒之后,却发现现实并没有任何改变,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过是虚妄而已。这对于人来说,是一重更深的悲苦与惆怅。何况张氏之梦,由喜入悲,她甚至连梦中的欢乐都不能完完全全地享受。《春闺梦》虽只截取生活中之一片段,但我们可以想像张氏之未来,必然是在这种痛苦与折磨中郁郁而终。其命运,笔者深为同情。
《春闺梦》超越时代
沉浸于梦境中的人必定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出路的人。他们有种种的不如意,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因此不得不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梦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平衡。这也就是张氏在《春闺梦》最后所唱的“无聊还向梦中寻”。由张氏一人,我们能够看到一类人的共同特点,我想这也正是《春闺梦》超越于时代之处。